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为何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情况、思想意识都是不一样的,自然会让人感觉到两人之间的年代感。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学习方法问题。
大家想想,我们是怎么学历史的啊?我们是先学国内历史,然后再学世界史,这必然会导致我们学习过程中把两者割裂开来。

如果是对比着学,自然早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而刘邦和秦始皇的年龄只差三岁,也是因为我们学习历史时,先学秦朝,学完了之后再学汉朝,还是没有放在一起对比着学。
其实,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按照年代表学,把所有历史都放在年代表中,按照时间顺序捋出来,如果认真做一遍,你会发现历史真的很奇妙!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是学史知今,如果大家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吧!如果想了解更多好玩的历史,欢迎关注我,谢谢大家!
这主要是历史教科书的“锅”。
因为不管是初中历史教科书还是高中历史教科书,都对盛唐浓墨重彩,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可以说历史教科书是盛赞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和富庶。
而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安史之乱后大概一百五十年时间里的藩镇林立一笔带过。
这就造成绝大多数普通人记忆里的唐朝就是“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贤相魏征、一代女皇武则天,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以及“红颜祸水”杨玉环。
大家对安史之乱后相比初唐、盛唐,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晚唐没有印象。
所以,严格来说,普通人对唐朝和宋朝的印象不是唐末到宋初短短的53年,而是从安史之乱到宋朝建立205年。
那么为什么历史教科书对中晚唐一笔带过呢?
最重要原因当然是教科书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客观来说,历史课本身就是国家意志对个人的强制传达,国家提倡什么就会在教科书里向年轻人传达什么,而不利于国家意志传达的事实,一笔带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中晚唐有什么事实是不利于国家意志传达的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中晚唐虽然在行政上属于藩镇割据,但是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这种行政的不统一反而促进了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发展,甚至封建社会对人身束缚都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行政不统一而减轻了。
甚至出现了唐中枢直接控制的地区经济以及民众生活水平还不如藩镇割据地区,许多藩镇割据地区民众自发的帮着藩镇割据军阀对抗唐朝中枢。
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并不适合对初中生、高中生介绍,因为青年人思维比较简单,很容易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理解。
如果详细介绍中晚唐社会巨变,很可能这些年轻人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简单粗暴理解为“藩镇割据也还不错”。
所以,历史教科书干脆就对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一笔带过,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中晚唐+五代十国也就一节历史课就上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