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材料弄虚作假,评委能否看出来,会采取手段杀一儆百吗?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偶然机会,同行们在一起吃饭,其中就有当时两位评委在桌上,饭桌上不知道怎么一下把话题扯到高级职称评审话题上,该学科教研员冒出一句话,“你们就不能放低点要求,让我通过”。饭桌上一下子安静下来,估计学科教研员早知道哪2位是评委了。为了打破尴尬,有的人故意岔开话题,才没有继续说下去。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时该学科教研员去洗手间了,有一位评委讲话了,作为教研员太不负责了,听课记录本是一塌糊涂。
第三个故事,造假论文,一位高中副校长参评高级职称三次才通过,其中第二次是因为论文造假,被看出来,经过核实果真是假论文,本世纪初,参评高级教师,必须要有三篇省级以上的论文,属于硬杠杠。这位副校长只有2篇论文,怎么不被扣分,于是就去弄虚作假,到路边摊找人私刻论文省级评审单位公章,购买一个荣誉证书,结果和原来评审单位公章不一样大小,证书版本纸张不一样,因为在同年参评教师中,就有正规论文证书,比较后,发现属于造假,结果被淘汰。
第四个故事,论文题目一模一样。一位小学学科教研员和一位小学教师同年参评高级教师,在评审过程中,评委发现他们二人论文证书标题一模一样,发证单位和日期也是一样的。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弄虚作假的论文证书。评委发现。立马把二人打入冷宫,当年他们二人都没通过。这位小学学科教研员参评三次才通过。
当年参评高级教师制度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发现弄虚作假材料,或学术不正,仅仅是淘汰,没有再追究其责任。放到现在,还要追究其责任。评委都是专业人士,非常清楚评审材料哪些地方能找到错误,大多数评委是公正、公平,是有正义感的评委,都是对事不对人。不过他们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研员要求要严格一些。评委不是白痴,不是傻子,职称评审材料中问题基本都能看出来,想浑水摸鱼过去是有难度的。因此广大教师职称参评时,还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把评审材料按照要求,准备好一点,内容丰富一点,准确一点
我当了十几年评委,应该说,一眼就看出来了,分情况对待:
1.如果候选人各方面都特别优秀,也可能会手下留情,但一般不会;
2.论文造假现象较多,多数是拿的杂志看上去很正规,也有统一刊号,但就是在CNKI等数据库查不到。正规的期刊,论文在CNKI都收录了,这种情况一般会杀一儆百;
3.学历造假,这一般是人事部门审核的,评委多数不管,但确实存在没有发现的,或当事人疏通了人事部门;
4.业绩造假,非常普遍,无法斟酌,都有单位盖章的,但的确很多很多。
敢在职称评审材料弄虚作假的人,其背景可想而知。评委即是看出来,也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还会助纣为虐,敷衍其事。因为他们怎会去得罪顶头上司,没条件就给他们创造条件,尽力迎合上司。在我经历职称评定时,曾遇到过过此类情况。但我并不以偏概全,至今也希望有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包公再世。还职称评审风清气正良好环境,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惩。
一般会看出来的,例如发表的论文、课题等,有些评委会要求评委把造假材料的申报者直接列入黑名单,建议老师们在申报职称时还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后果严重!这种情况也会在领导工作群里提醒的申报者,同时也要申报者签好双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