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和李元高祖的庙号是太祖,而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
当然后来李渊的庙号也改了,从“唐高祖”改成了“唐太祖”。什么原因?这在南唐时期仍有发生。
众所周知,南唐是五朝十国时期李敏在江南地区建立的政权。初立国号国号“齐”,不久自称唐宪宗之子李恪四世孙,故唐国号正朔,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既然是大唐封正朔,自然要祭祀大唐皇帝。然而,当李民去世后,他的后人在布置太庙牌位时,却出现了问题。
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南唐是李敏建立的,他有自己的皇系。即南唐不得不从李恪位次降级,分别追追谥号和庙号。
就这样,唐宪宗的儿子建王李恪及其后人进入了南唐太庙。同时,李敏作为南唐的开国皇帝,自然也得加上他。当时,李敏的庙号定为“烈祖”。♬但是这样的话,留给大唐老祖宗的地方已经不多了。毕竟太庙名额有限,需要踢出去几个人。♬但是把李渊踢出去绝对不合适。毕竟如前所述,李渊才是真正的唐朝开国皇帝。终于,南唐的君臣发现,把李渊的祖父李护踢出去是可以的。♬毕竟如果没有李渊,几百年后谁知道李虎是谁?
于是,南唐终于认定高祖李渊有“禁业”,实为“受命之主”,于是改唐高祖为唐太祖,而李渊的祖父李祜是就这样。“唐太祖”的庙号被强行剥夺。
有赵匡胤
赵匡胤之所以被称为“宋太祖”而不是“宋高祖”,是因为他和刘邦一样,都是宋朝第一任被任命的人,还有另一个特殊原因。说到这个原因,就得说说五朝十国时期的晚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五朝十国时期,“高祖”和“太祖”这两个庙号可以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皇帝的祖先有爵位,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起相应的庙号。
比如说我们要说的石敬瑭,他死后的殿后就是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
但是我们都知道,石敬瑭一生最“有名”的事情就是打败了后唐李从珂,他愿意去契丹人那里,并且承诺只要契丹人人家出兵,他就认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爹”。♬这就是石敬瑭“童帝”的由来,不仅如此,石敬瑭还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同时每年都缴纳大量的财物,并把自己视为“子国”。♬总之,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援助,石敬瑭基本丢尽了脸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为这件事留下了千年的骂名。
大宋建国时,考虑到石敬瑭的行为性质太恶劣,而当时石敬瑭的名声已经很差,一致决定从今起废除石敬瑭的庙号“高祖”上。♬所以,宋代第一任上位者赵匡胤只能选择“太祖”作为庙号。哪怕他的祖先已经被供奉在国内,他也不愿意也不愿意再使用“高祖”这个庙号。♬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太恶心了。
不仅是宋朝,宋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不再使用“高祖”这个庙号,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皇帝”石敬瑭。♬因此,同样从宋代开始,“太祖”成为开国皇帝的标准庙号。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太宗”这个庙号,我们都知道,太宗这个庙号一般都是给某个朝代的第二位皇帝起的,太宗这个庙号含金量很高,尤其是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是仅次于开国皇帝“太祖”,高于“烈祖”、“世祖”、“肃祖”的上隆庙号。
“太宗”这个庙号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还得从东汉末年说起。
东汉灭亡后,原本严谨的庙号制度逐渐开始有些浮夸,而夸大庙号的始作俑者非曹魏家族成员莫属,即曹操、曹操皮,曹睿。
曹操死后,曹丕赐父庙号“太祖”,曹操死后,其子魏明帝曹睿赐曹丕庙号“世祖”。
曹睿临死时,认为自己立下了大功,可以称得上“祖宗”,于是自创了一个所谓“烈祖”的庙号,用在了自己身上。
你看,光曹魏三代就产生了三个“祖”“太祖”“世祖”“烈祖”。该系统已显示出滥用和夸大的迹象。
之后,司马氏建立的金朝,南北朝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的庙名完全没有严谨性,可以随便取名。
唐朝建立后,他们决心恢复寺名的严密性。因此,上文提到的李渊是唐代严格实行庙号制度的第一人。他只称“高祖”,不称“太祖”。♬李世民在位时,不仅有“龙凤相,太阳相”,平四方,清扫八荒,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建立了伟大的事业,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如此壮举,但死后仍严格遵循汉制,并受封为“太宗”。看得出来,大唐是很想恢复之前庙号的严谨。正是因为李世民有这样的功绩,人们才用“太宗”,所以“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而且李治这个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唐高宗,虽然人生的成就不如他的父亲李世民,但是放在其他朝代,当个开国皇帝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他只敢用“高宗”这个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