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却不一样。按正常的形势发展,皇位一定是属于太子李建成的,他永远没有机会。但,大半个大唐的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他决不甘心只当一个秦王终老。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唯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线机会。正在这个时候,李建成借着突厥犯境的机会,向朝廷推荐齐王李元吉统兵出征。太子和齐王将李世民身边的谋臣武将,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得力干将,全部召至统兵元帅李元吉的帐下,对秦王府釜底抽薪。同时,太子府也传出消息,李建成还谋划借齐王出征的饯行仪式,埋伏死士将李世民除掉。对于秦王李世民来说,就只有提前动手一条活路了。
出其不意。
李世民选择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发动兵变,完全出乎李建成等人的意料。在太子李建成看来,皇宫禁军卫士如林,戒备森严,单凭秦王府的一点人马,想攻打皇宫,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李建成认为,李世民虽与自己有矛盾,但还没到生死相拼的时候,李世民还不至于出如此下策、下如此狠手。
当然,李建成更没料到,玄武门的禁军守卫常何,已经被李世民收买,成为了秦王府的人。当李渊的宠妃张婕妤派人给李建成送信告诉他,秦王府的人有异动,让他当心时,他并没有在意。齐王李元吉也劝他不如称病,当天不去上朝,看看情况再说,李建成也没有采纳。所以,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出其不意,太子李建成的麻痹大意,才成就了“玄武门之变”。
人才突出。
太子李建成虽然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彻等人,但有秦王府的人才济济相比,还是相差了很远。“玄武门兵变”的成功,正是依靠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智谋之士的精心谋划,事发当日也正是尉迟敬德、程知节和侯君集等一帮猛将的英雄搏杀,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不是这些突出人才的作用,单凭秦王府的八百宿卫,与东宫的两千余人的长林兵和齐王府的几百死士相比,硬打硬拼,显现秦王府的人不是对手。而反观东宫,正是缺乏了秦王府中这样的智谋之臣,没有能够料敌于先,没有阻止太子深入险境,也没有制定最坏情况的应急预案,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综上所述,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双方在实力大体相当的情况,李世民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得益于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和人才突出三个方面的因素。
导读:《隋唐演义》、《说唐》等传统小说中,李建成被塑造成一个残忍好杀、毫无才干的人,但是真实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庸碌无为呢?
一、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青年才俊,自负的他,不屑于用杀戮换来权利
李建成是李渊亲自选的接班人,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且作为长子,他担负着家族重任。他的才干并不在李世民之下,他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青年俊杰。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各地英豪蜂涌而起,李渊还想继续蛰伏之时,李世民、李建成纷纷建言其父起兵造反。而李建成更是在辅佐李渊争夺天下之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起兵之时,招募来民间子弟,李建成担心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不能打仗,于是他亲自整肃三军。

他甚至在军营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大军行进途中,也不骚扰老百姓,百姓种在道路旁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付钱才可以享用,这完全是义军的做法,李建成身体力行,与将士们同吃同住,没有一点贵族子弟的纨绔作风,李建成率部所到之处,百姓纷纷表示愿意投靠效劳。
有郡丞高德儒不肯归降,李建成亲自率军攻城,生擒高德儒后斩首,勇猛异常,但是他宅心仁厚,其余无关人员全部赦免,李建成平定西河,一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李渊闻之非常高兴,封他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李建成深受李渊喜爱,根本不屑于用其他手段博得地位,这是他自负的地方,也是他疏于防范的地方。魏征等不是没有建议过他杀掉李世民,从小就被父亲宠爱重视的李建成,自认为皇帝的宝座也不会旁落,不愿意因为一个建议去大开杀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