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都很熟悉曾国藩这个人,但是,题主这个问题很尖锐,所以笔者不敢妄加断言;我们还是忠实于历史,说清楚当时的实际情况。
曾国藩其实很烦
他的原名叫子城,字伯涵,二十一岁肄业于湘乡书院。出校门后,改名号为涤生,六年后中进士,因为明清时期规定,前三名称“及第”,后面的一律称进士。曾国藩终生为此纠结,虽然心中很不爽,但总是有了功名,欣慰之余,改名为国藩,他是一个儒家的饱学之士,仍然在名字上很通俗易懂的表达自己为“国之屏障”,流露出对“国之干城”的期许。
从他的字号可以完整地标出一条儒家典型“修、齐、治、平”的完美之路。也表达出他“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不朽”的人生追求。
既定目标指明了曾国藩的战略选择,这就是拒绝平庸,出将入相,建立显赫功业,出人头地。
另外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的境界,跻身圣贤之域。他认为如此才能“不忝于父母生育之恩,无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两大目标几乎都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历史上能达到如此境界之人,的确可以名垂万世,却又屈指可数。
我们细数史上一些封侯赐爵的勋臣宿将,有煌煌之功,文章道德又不足以副之,最后都长叹一声:难啊!
但是,曾国藩是一个例外,他进京十年,功名仕途顺利一一中进士、授翰林、提拔为内阁学士,在几个权力部门都以侍郎(副职)兼之,如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他最后以刑部侍郎的身份外放到地方后,才办湘军、创洋务、兼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此时的曾国藩成为清朝时期汉族大臣中功勋卓著、权势威重、地位日隆的官员。
同时,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理学家,其思想、学术相当精湛!
其实,曾国藩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仔细浏览那部《曾文正公全集》和《与胡林翼家书》就可以得知,他耗费了多少心血!其最后的结局,终究是一个悲剧人物。
曾国藩其实很烦!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主要精神内涵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清朝晚期,虽然朝政由满汉组成,不过一切都是皇室贵族说了算。
曾国藩因为是汉员大臣身份,他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这是无法摆脱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能够甘于寂寞,息影林泉,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当他率领湘军扑灭太平天国,攻陷金陵时,这是他一生成就的辉煌顶点。其声望、地位如日中天。
但是,曾国藩却“郁郁不自得,愁肠九回”。金陵城破之日,敏感的曾国藩却惶惶不可终日,他明白,等待自己的也许是一场灾祸。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精于相术,他喜欢从一个人的五官、身形品评此人的运程、素质。《周易》中《乾卦》之九四爻,他不知默默地关注研究了多少次!
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
是乾卦的第四爻,上单卦的最下位。
主要的内容就是:虽然有飞跃的能力,但是需要退让一一为了巩固。
假如你再进一步,则是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
当时的形势也是密云不雨,当金陵陷落后,以恭亲王奕䜣为首席军机大臣的朝廷立即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八旗军中的僧格林沁蒙古铁骑,雄踞北方,董福祥等悍将,西北待命,防止湘军异动。
慈禧太后同时召见曾国藩和李鸿章,对于攻击金陵持观望态度的淮军统帅李鸿章也授予相同的荣誉。
聪明的曾国藩当然是不动声色。
其实我文中曾经提到的胡林翼,远在几年前就曾专门密函试探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
曾国藩的脑门顿时大汗直淌,马上将信件凑尽烛火烧了。
湘军大将左宗棠颇有文才,密出一联请教曾大帅:“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这个“问鼎中原”的典故,对于曾国藩来说,当然十分清楚是这个左中棠的明知故问,他将“似”改为“未”,原信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