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张汝舟的不是这个快五十岁的旷世才女,而是她的珍品。李清照在向朝廷进献文物时,还是留了个心眼,将一些珍贵且容易保存的字画真迹留了下来。
那个姓李的将军为了李清照的文物而趁兵变席卷文物逃亡,这个张汝舟为了李清照的文物决定将她娶回家中。
关于李清照再嫁这段,一直存在争论。
一是有无之争,关于这点基本可以证明,李清照确实再嫁了。
二是自愿与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次婚姻完全是在李清照长期昏迷不醒的情况下,李清照的弟弟在张汝舟的欺骗之下完成的,李清照本人毫无所知。等李清照身体逐渐康复后,她了解到骗婚的真相,一纸诉状递到公堂,并最终胜诉,离开了那个猥琐的男人。
事后,李清照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对他的帮助表示感谢外,还阐明了这次被“强以同归”骗婚事件的真相。
尽管有此信可以证明李清照是被骗婚而非改嫁,但李清照自愿改嫁之说仍一直是主流。
事实上,即使李清照真的主动再嫁,也不是人格上的污点,而是对爱情的再次升华。试想,当进献给朝廷的文物也遭了劫难之后,李清照对手中剩下的这点精品必然放心不下。
在当时,一个孤身的女子连自保都难,又有什么能力来保护这批文物?当时的李清照身患重病,寄住在弟弟家,可弟弟也有家人,她不可能永远跟着弟弟。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汝舟出现了,他用甜言蜜语为李清照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一是有了生活的依靠,二是这些文物也可以长久地、安全地放在身边。基于这两个关键点,李清照决定再嫁顺理成章。假如她是骗婚,或许她弟弟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婚后,张汝舟发现如意算盘打错了,李清照发现了他的真实目的,并不肯将剩下的文物交给他。于是张汝舟原形毕露,胁迫李清照交出文物不成功后,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施以家庭暴力。
在那个封建时代里,其他女人可能只得认命。可李清照不然,她毅然决然地要跟张汝舟离婚。张汝舟冷处理,不理她,李清照就把他告上了衙门。
因为李清照揭发了张汝舟骗官的事实,张汝舟最终被除去官职,发配外地,按宋朝的法律,这样李清照就可以与张汝舟解除婚姻关系了。
但按照宋朝的法律,“讼夫”也是要判刑的,所以,李清照虽然逃离了张汝舟的魔爪,但也因犯了“讼夫”之条被投入大狱。
幸好她弟弟极力营救,李清照在人狱后九天就被放了出来。算起来,李清照与张汝舟的这段婚姻只有三个月。
女人再婚,而后通过法律的手段离婚,这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举动。李清照敢于这样做,一是因为她有不凡的人格,另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就是为了保护她和丈夫付出一生心血收集起来的文物。
而文物之所以在她心中如此重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文物本身是无价之宝,毁于战火或是落人坏人之手都是一场浩劫。
另一方面,这些文物是她和赵明诚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们幸福爱情的见证,她不能容忍它们所托非人。而这正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让人羡慕的地方了:情意相投而且志趣相合。
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心境为之一变,追忆往事、怀念故都、感念身世以及家国之恨成了她后期词作的主旋律。至此,李清照的词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词人争相效仿。
李清照此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整理、完善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遗稿。几年后,全稿竣工,全文都是用工楷誊写在细宣纸上。完稿时正是八月。秋风瑟瑟,秋雨潇潇,李清照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