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这样一直远行在外,留给李清照的是难挨的寂寞。每当丈夫要收拾行装出门时,她便六神无主了。在孤独寂寞的日子里,她以写词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在爱情的感召下,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人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
有一次,赵明诚又要外出了。李清照问:会去多久?赵明诚上路心切,急惶惶地答:短则数周,长则数月,最迟重阳也该回来了吧!
送别了丈夫,李清照去市场上买回一批花苗种在自家小院里。她种的是黄菊,因为黄菊在秋季开放。她作了最坏的打算,丈夫最晚在重阳回来,那么,他回家门时正好赶上欣赏这黄菊了。
就这样,从春到秋,黄菊由小苗最后开出肥硕的花朵。在盼着丈夫归来的日子里,李清照几乎每天都要作词写诗,诗词中揉进了相思和期盼。重阳节到了,赵明诚没有回来,却等来了为丈夫取秋衣的书童。
李清照问:他们住哪儿?还得多长时间回来?小书僮摸摸脑袋说:住在哪儿倒是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却不知道,看他们好像乐不思蜀呢!
李清照的心顿时凉了下来,她让小书僮等她去整理衣服,便回了房里。看着早已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房间,触摸着那凉凉的瓷枕时,她像掉了魂似的走到窗前,望着小院里盛开的黄菊,拿起纸笔,写下了一首新词《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罢,李清照将诗笺放进赵明诚秋衣的口袋里,让小书僮将这封信连同衣服一起交给赵明诚。
赵明诚看到诗后,反复诵读,叹赏不已,发誓要写一首词超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三昼夜,填词50首,把这首词混杂其中,请好友陆德夫等人品评。
朋友反复吟咏,最后一致认为这51 首词中只有三句绝佳,赵明诚赶忙问哪三句,陆德夫慢悠悠地说:“是这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啊”了一声,坐回凳子上:三天白饿了!
两人在青州过了13年隐居生活,赵明诚时时外出,离愁、闺情成了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的主旋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篇篇都是佳作。此时,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清照便以她惊世的才华和独具一格的作品享誉文坛,她的词作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在李赵二人的感情生活中,赵明诚更多的时候是在接受,不对等的感情付出让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在乎度要低得多。
所以,赵明诚到了莱州后,李清照日日相思苦,赵明诚却开始蓄姬纳妾。虽说宋代世风如此,然而,赵明诚就算是逢场作戏,毕竟已经下水。李清照感到丈夫离她越来越远,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这一段心情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表露无遗: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一出,赞誉纷纷,被称为“压倒须眉”之作。词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情楼”,引用的是两个有趣的典故:采药的武陵人巧遇仙女,乐而忘返。这是指外遇秦穆公将女儿许配给会吹箫的萧史,让他们乘着凤凰归去。这是说私奔。
神仙美眷也出现了裂痕,才女李清照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感情危机。“故人心尚在,故心人不见。”好在,赵明诚只是短暂的感情危机,最终还是回到了志同道合的妻子身边。宣和三年秋,赵明诚将李清照接到身边。后来,赵明诚又出任淄州知州,李清照跟随。两人延续着青州时的相濡以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