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而无用的作品很难卖钱,贵族们没点文化修养欣赏不来,可是一幅逼真的西洋画却很吸引人,至少可以通过画家的手,把自己的形象永久的印刻下来,所以市场需求也推动着逼真派西洋画前进。再则,当时的西洋画师大多精通各个领域,思维模式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艺术家那追求罗曼蒂克的纯粹浪漫。
相当于理科生去写诗作词,诗词中必然会带很多严谨考究的特色,揣测一下那些大师的想法,应该是想革新画作就是纯欣赏的艺术品,他们更想结合建筑学、人体学、乃至数学,让画变得很有用处。

由此各方面相结合,西方油画就以逼真为优秀的评判标准。这也能看出中西方的价值观不同,西方在追求落地、逼真的同时,中国的国画向来不以降低格调求实用为目标,画师们认为术业有专攻,逼真可以交给摄影师来攻克,再逼真一些还有影像作品,国画寄托心情和志向,就是要美的含蓄,美的有意境。
毕竟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将琴棋书画、插画品茶都赋予了不一般的意义,里面既包含着品味、也包含着怡情养性的艺术修养。大家都一致认为,挡在庸俗生活和雅致精神遨游之间的,正是关上小门成一体时的绘画、书法等爱好。
因为画师们将丰富的精神世界投入到了国画中,所以观赏西洋画和国画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受。前者就是热情、现实,视觉冲击力很强烈,无论色调如何,都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既视感。而国画就是慢热,打眼一看只觉得素淡,需要细细品来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百种情愫,这也就是很多文艺爱好者书房中喜欢挂国画的原因,捧上一杯茶,插上一株正当时令的花草,看着内幅国画很容易就进入深度冥想的状态。

因此,欣赏国画是一件氛围、环境乃至心境都一个不能少的雅事。所以西方的油画看起来比中国的国画逼真很正常,毕竟西洋画的精髓就在于此,两者从来都不在一个赛道上,既没有孰高孰低,也不存在品味的较量,单纯就是各方因素导致的审美不同。
另外,国画需要带入情景来欣赏,假如知道所画的是怎样情境下的梅兰竹菊或者景色图,那看一会也有不同感受的逼真,甚至也能看出天气是雨是雾,时间是早还是晚等等,毕竟国画就讲究一个尤抱琵芭半遮面般的含蓄,欣赏起来要需要格外的耐性。
从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的国画明显要比西方的油画诞生的要早的多,但不管怎么样,西方油画和中国的国画都是在各自的文化之下得以生存的,而且每个时期的绘画艺术风格都有所不一样,那么为什么西方的油画相比中国的国画看起来要显的很逼真呢?
稍微简单了解西方油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前,都还是属于“平面型”绘画,自然也不是很逼真,直到马萨乔发明了透视法以及达芬奇发明素描之后,西方油画才呈现出它的“空间感”,画面开始逼真起来,
当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创造了“伦勃朗式用光”之后,那强烈鲜明的“光影明暗对比、空间透视效果”让西方油画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写实”时代,从而油画的画面真正的形象逼真起来了,这包括了任何流派的油画,有强烈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