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的酿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酿造的?
翻译成礼仪之邦的雅言,就是:重要的话我已经说了三遍,你就按我的意思办。
种花家对人对神,一视同仁,我敬你香火,你受我考核。
过去遇到大旱之年,经常有村民,把龙王庙里的龙王塑像拖出来曝晒:你还不下雨!我让你不下雨!我让你渎职!你试试!
这体现了我们平等博爱的淳朴民风,谁说只有DC宇宙里的哥谭市是世外桃源呢,我们也是啊!
接着浸泡酒曲,与粮食混合:
浸曲三日,
如鱼眼汤沸,
酘米。
曲浸了三天,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时,就下米。
“鱼眼汤沸”,老祖宗对这类事物的描述很接地气,在落地操作时,容易上手。
类似的,还有陆羽在《茶经》中说到泡茶的水:
其沸如鱼目,
微有声为第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
很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啥,实践起来几乎没有摩擦力。
混合好了之后就发酵,装不装坛子都行:
任意举阁,
亦不用瓮盛。
瓮盛者,
则曲乌肠。
“乌肠”者,
绕孔黑烂。
我们现在土法酿酒也都这样,堆进瓮子里之后,会在米饭中间掏出一个洞来;
“乌肠”就是这个洞的周围,米饭变黑发烂。
如果将没有干透冷透的曲饼,收在瓦瓮里,则因为吸收水汽,有一部分霉类会开始从新生长,因此消耗掉曲中的淀粉,引致“烂”。
生长达到一定时候,因为环境恶化,从新生长了的霉便得又长出孢子囊来;
曲菌孢子囊是黑色。
因为水汽在这样穿成的孔中更容易凝聚,孔中也更容易有黑色的孢子囊出现,所以,“肠”就“乌”了。
然后就是开头的那个“千万不要”:
不得令鸡狗见。
又神曲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鸡狗见及食。
《齐民要术》对古代酿酒工艺流程的介绍,专业性和系统性,毋庸置疑。
到了元代,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白酒”,也就是高度的蒸馏酒。
蒸馏的方法,就是加热液体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完全除去其中的杂质。
通过蒸馏法获取的烧酒,颜色清亮,纯度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更容易长久保存,因其“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所以又叫“火酒”。
蒸馏酒的发明,在酿酒史上是具有革命性质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葡萄酒产自西域,属于典型的外来酒,是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的结果。
《本草纲目·谷部四·酒》:
烧者,
取葡萄数十斤,
同大曲酿酢。
取入甑蒸之,
以器承其滴露,
红色可爱。
古者西域造之,
唐时破高昌,
始得其法。
以下是夹带私货环节:
《天工开物》我看了六七遍,每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齐民要术》也通读了两遍;
这两本书实在太有意思了,但凡你想知道的古人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事儿,基本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书里彩蛋多多,经常会碰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语句(绝对不是贬低,只是我们回看那个年代的知识,觉得好可爱),作者那认真的模样,我是很想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