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物…。读书可以涵养人生,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帮助与成就更好的人生追求与目标!
(一点心得…大家共同探讨吧…)谢谢!

你的问题是:能够读懂一本书,不像以前那样读完一本书,过后就忘记。我之前和你有一样的问题,读完了,但是书中有什么知识点,一闭眼,全不见了。后来,我有意识地看了一些“阅读”方向的书籍。
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本书写的很好,叫做《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速读技巧,怎么制作思维导图来把握书的概况,还有怎么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迅速应用到生活中去。虽然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读过很多书,看到了很多理论案列,面对问题的时候,依然感觉捉襟见肘。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曾经就有过类似的困惑。
大岩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学生时期不爱读书,开始上班后迫不得已要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但是吃了不少苦头。 直到30岁的时候他准备创业,受一句“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鼓舞,开始追寻这些成功人士脚步努力阅读,一年读完了300本书。
然后问题来了,他发现读过的这些书,跟没有读过一样,完全不记得书里讲了什么。 他花钱参加读书会,和别人探讨,努力找原因。 最终,他找到了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能够扎实地掌握住每一本书的要点,知识储备也水涨船高。
但随之,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他发现,这些知识在他身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效果。他发现知识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他又开始探索怎么将书中的内容付诸行动。这一次的,他终于实现了的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位讲师。
《实用性阅读指南》就是他两次探索的成果,从他的个人经验出发,分享了如何才能有效率读书且记住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将书中的内容付诸实践。
在“如何有效率地读书”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并不算新鲜,但是模式很成熟,即使不修改,照搬过来也可以复用。
他的观点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阅读过程中不强求自己全部理解,但是要有时间观念并且要有输出的意识。
确定自己阅读的目的和问题落实到操作层面主要是3步:
1、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5-10分钟)
2、概览序言、目录、后记、大概了解书的内容(10-20分钟)
3、确定问题(这里是深入阅读的关键,需要5-10分钟)
然后,我们只需要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对于市面上大部分图书来说,书中重要部分只占比20%,而在20%中,最核心的内容只有4%。
这意味着,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忽略掉书的大部分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分享了两个可以提升阅读注意力的技巧:
其一、给自己确定一个时间期限,比如1个小时这本书,有了时间期限后,注意力就会有效提升。
其二、带着输出的意识去阅读,把书的内容讲述给其他人,或者写下来。
通过以上几个技巧,我们就能实现快速阅读了。
但是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提升对书中内容的认知呢?作者强烈推荐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初就是东尼博赞发明,用来提升记忆力的可视化思考工具,用在读书上最合适不过。
作者运用思维导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用于提炼要点,按照读书的目的制作的思维导图。
如图所示,主要涵盖四个方向:
1、书本身的介绍
2、阅读目的(包含问题)
3、答案
4、阅读的总结
这是快速阅读时,整理书中要点的一个好办法。这样的导图的缺点是,损失了很多书籍本来的信息。
第二种方式则是针对想要记录书中全部内容的情况。
思维导图在这里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按照章节、标题、小标题一层层的标识,按顺序整理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 二是针对自己的重点,进行个性定制,选出来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向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