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哪一种使用方式,做思维导图的前提是阅读过程中已经对书有了标记,阅读过程中的“折角”“划线”“做标记”就是思维导图的素材。
那么,我们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落地到现实生活中呢?这也是这本书的第二大要点。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书里的方法落实到行动上来,读了阅读的书,就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读了时间管理的书,就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
这里作者引入了一个叫“行动目标”的概念。
所谓行动目标就是: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具体要做什么?比如阅读完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可以确定目标如下: 按照书中提到的速度方法读完10本书并输出书评,一个月后完成。
作者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把很多管理学的知识也融入了自己的行动。 比如行动目标的设定就遵循了smart原则,要求行动目标要详细可量化,并且有一定的实现期限。
目标确定后,就要明确自己现在的水平,以及思考自己与行动目标的差距。 如果最好的状态是100%,那么现在是百分之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为什么是百分之多少?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当下所面对的问题。 然后通过不停的复盘,来检视自己的百分比进程。
这里用图表展示可能会更直观:
确定好行动目标,自己现在的水平,接下来就是拟定为了填补差距所采取的行动。 这里为了防止差距过大引起的懈怠和拖延,我们可以一个以进步10%分阶段进行。 “为了达成进步10%的目标,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从这个问题出发,写出自己的行动方案,越多越好。
然后在那么多条中选出一条自己最想做的,预测一下完成的结果。然后把这件想做的事情,接着向下分解,分解到一周我可以做什么,甚至每天我可以做一些什么。
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作者真是一个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融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能者,仅仅是如何将书本知识落实到行动上。 他便运用了“紧急、重要”的时间管理原则、“SMART原则”“5W1H”原则来配合自己做目标分解,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给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以往读书,读过一个“知识虫洞”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每一个行业、领域都有一定的知识壁垒。 但如果能把这个壁垒打通,把各种通用的经验融合,那么你就可以打通了知识虫洞,现在这个社会缺少的便是能够打通知识虫洞的人。
可以说大岩俊之便是一个在打通虫洞的人。 他把从各种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从落实到对行动目标的指导上去,落实到现实中去。
《实用性阅读指南》虽然是一本经验之谈,但给我的启示不只是阅读上的技巧,而是更宏观的——我们应该在阅读中学到什么? 至少,我们不应该只是为读而读,而是为做而读。
如果你想解决读过就忘的问题,这本书很值得一读,里面的技巧很实用。
读自己喜欢的书,轻松的能读懂故事内容,每天读后,在那页打个号,下次接到读之前回顾上回读的内容,能读好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