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功劳也是非常高的。刘邦把张良的功劳列在第一位,可见对他的认可。但是张良帮刘邦夺得江山后,非常低调。刘邦想封他为万户侯,但是他拒绝了刘邦的分封,请求刘邦把他们两人初次见面的那个小地方封给自己,表明自己永远“不忘初心”。此后辞官不做,一心求仙访道,把自己变成一个方外之人。
正因为张良不留恋权力,懂得功成身退,所以刘邦才会非常信任他,对他多有照顾。以至于后来,吕后对朝中大臣都不信任,但他唯一信任张良。
(曾国藩)
第二种情况,追求道德完善的人。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曾国藩。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几乎掌控了蜀国的所有军政大权。他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禅一直没有怀疑过他。刘禅不怀疑他,与刘禅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但是也与诸葛亮追求道德完善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在整个执政和领军过程中,始终不牟取自己的私利。他并没有任人唯亲,唯一一次“任人唯亲”就是重用了马谡。但是最后,因为重用马谡的错误,诸葛亮自己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可见他在道德上对自己是严格要求的。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臣子,诸葛亮在道德要求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皇帝刘禅极为恭敬,从来没有做过僭越的事情。而且,除了他自己以外,他几乎没有重用和培养自己的家族势力。他的儿子诸葛瞻,还是在他去世后,朝廷才开始重用他。要是诸葛亮一直活着,这个儿子可能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诸葛亮道德模范的力量。如果他像霍光那样,死后自己的家人,可能立刻就被皇帝给拿下了。
曾国藩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以后,他立刻就退出了在湘军中的职务,把湘军完全送给朝廷,不让私家军成为国家的威胁。
同时,曾国藩从30岁开始,便努力追求道德完善。曾国藩也在这种追求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
正是他这样做,朝廷一点儿也不担心他,他也因此得到善终。
(尉迟敬德)
第三种情况,和皇帝搞好关系的人。代表人物是常遇春、尉迟敬德。
常遇春自从在跟随了朱元璋以后,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朱元璋。有一次,朱元璋的船搁浅了,他不顾自己船的安危,拼了老命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里。总之,任何时候他都把朱元璋的性命放在第一位。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韩信完全不一样。朱元璋对这样忠心的人,也是非常赞赏和肯定。常遇春死后,朱元璋甚至给他画了一幅穿龙袍的画像。
尉迟敬德对李世民也是忠心耿耿,多次在战场上把李世民救出来。所以,尽管尉迟敬德后来功劳很高,而且还不低调,为了排位的问题,把皇亲国戚眼睛都差点打瞎了。但是李世民一直觉得他是忠臣,一直护着他。而尉迟敬德也因此得以善终。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功高并不一定震主。功高震主,那是因为权力变大的缘故。如果一个大臣约束自己的权力,不对皇帝构成威胁,他们的结局,其实也都是很好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