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大部分都是在开国时期,但是明朝在开国之后却还是出现了两位功高但不足以震主,而且能够善终的良臣名将。这位良臣就是姚广孝,这位名将就是朱能。
时势造英雄
姚广孝原本只是一个和尚,朱能原本只是一个燕山护卫千户,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哪一个,在当时都是不起眼的角色。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他们有一天竟然能够搅动天下。
而他们能够搅动天下的原因不是在于他们的主子朱棣,而是在于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允炆。
以朱棣的实力,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对不敢与朝廷对着干。
虽然他的大军数量是众多藩王中最多的,有整整十几万,但是朝廷可是能随随便便够动六十万的大军。
六十万对十几万,谁的胜率更大,一目了然。更何况,朝廷的背后是整个天下,而他朱棣的背后仅仅只有北平一地。
要是不逼他一把,他怎么可能敢造反?而逼朱棣的,就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
在朱元璋看来,只要有他国来犯,他的儿子就是朱允炆最好的屏障。却没有想到一点,那就是他的儿子如果造反,该当如何?
可能在他看来,以朝廷的资源压制一个藩王轻而易举。
可是朱允炆却不这么认为,在朱允炆看来,如果不将藩王的兵权削掉,迟早有一天藩王会做大,紧接着就会造自己的反,或者自己后代的反。
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所以藩王的兵权必须要削掉。
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四个儿子,但这二十四个儿子里面的二十三个都是狗熊。
朝廷明摆着要剥夺他们的一切,虽然实际上只夺兵权就行,但是朱允炆却想一劳永逸,将他们一踩到底,直接贬为庶民。
早在削朱棣之前,就已经有五位藩王被削,这五位藩王如同羔羊一般,不敢做出任何的抵抗动作。
湘王朱柏为了自证清白,还自焚而死,简直是蠢到家。既然都有死的勇气,干嘛不敢博一把?
从靖难之役没有一个藩王敢明着自愿帮助朱棣来看,如果没有朱棣,朱允炆的削藩一定能够顺利的实行下去,但可惜偏偏有朱棣。
朱允炆削藩还没有真正的削到朱棣的身上,朱棣就已经开始反抗,率军攻占北平,杀掉朝廷在北平的官员,将北平占为己有。
因此才有了姚广孝、朱能发挥的机会。
总策划
凡是造反这样的活动,总得需要一个人将过程策划出来,然后再付出行动,毕竟这是掉脑袋的事,可不能随便玩一玩。
而“靖难之役”的总策划就是姚广孝。
朱棣与姚广孝的相识源自于马皇后的葬礼。当时的姚广孝还是个和尚,朱元璋给每一个藩王都安排了一个和尚。
和尚的作用是在外地为马皇后诵经祈福,而朱棣的那个和尚,就是姚广孝。
朱元璋绝对没有想到,他给姚广孝安排的任务是诵经祈福,但是姚广孝一到北平就暴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只做一件事,这件事不是诵经祈福,而是劝朱棣造反。特别是在朱元璋驾崩之后,频率更高。
如果说是别的藩王,早就将他交给了朝廷,但奈何这个藩王是朱棣。
朱棣原本就有造反的心,自从朱标去世以来,他就一直觊觎皇位,从他多次对朱允炆作出大不敬的动作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姚广孝才得以存活,终于在建文元年朱棣受不了朱允炆的压迫,决定起兵造反。
关于起兵的时间、地点、以及口号,都是姚广孝负责策划。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三年,这段时间里,朱棣的造反运动没有任何的进展,每次都是在北平与山东之间徘徊。
因为朝廷的主力就在山东阻止朱棣南下。
如果就这样下去,造反的时间一长,朱棣手底下的将领以及士兵,未必会再跟着他造反。
毕竟像造反这种活动,时间越长,越没有信心。是姚广孝提醒朱棣,为什么偏偏要从山东呢?从别的地方就不能吗?
朱棣顿时醍醐灌顶,这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别人造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姚广孝造反似乎就是为了造反。
因为他造反成功后,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得到的只有骂名而已。依旧是和尚,过的还是之前那种生活,每天吃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