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同的是,到了上朝的时间,就得穿上官服,到朝廷上朝。
直到永乐十六年,他在庆寿寺去世。
相比于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谋臣,他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被称为明之萧何的李善长,死于非命;被称为明之张良的刘伯温,也死于非命。
要是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估计到头来也死于非命。
因为朱元璋杀人是无差别的,只要你是功臣,他就杀你,不管你是否淡泊功名利禄。

死于征途
朱棣手下分别有三大名将,这三大名将都是早在他当燕王时期就已经跟随在他身边的,他打了多少场仗,这三大名将就跟着他打了多少场仗。
这三大名将分别是张玉、朱能、邱福。张玉死于东昌之战,邱福死于北征蒙古,只有朱能一个人活到了善终。
整个靖难之役朱能最亮眼的表现分别在真定之战、东昌之战以及睢水之战。
真定之战他率领几十个人追着耿炳文的数万大军打,东昌之战是他从万军之中将朱棣解救出来,而张玉则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睢水之战虽然没有前两战精彩,但是却奠定了朱棣后来胜利的基础。
因为朱棣在睢水遭遇了大败,士兵、将领都想要撤退,是朱能站出来稳定了军心,士兵、将领才决定奋力一搏。
而这一博,就是决定性的一博,直接在灵璧打掉了朝廷最后的主力。
造了将近四年的反,朱棣头一次看到胜利的曙光。随着靖难之役的成功,朱能获封“成国公”。
如果不出意外,他这一辈子应该会死在北京,但是偏偏出现了意外。
永乐三年,安南发生谋朝篡位的事件,而作为宗主国的明朝理所当然的派人过去调解。
结果篡位者非但没有接受调解,还将明朝派过去的人给杀掉,彻底激怒朱棣。
朱棣下令,由朱能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安南,而朱能就是死于这场战争的征途之中。
代替他的张玉之子张辅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顺利平定了安南。

其实靖难之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改朝换代,但为什么朱棣没有对功臣进行大杀特杀的活动呢?
这主要的原因在于,朱棣面对的情况与朱元璋面对的情况完全不同。朱棣打天下主要靠的是他自己,无论是姚广姚,还是朱能,都是次要的。

一、功高不震主的祖师爷级人物:王翦。
王翦的功劳有多大呢?这么跟你说吧,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路上,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俩,那根本就没戏!
除了最早消灭的韩国以外,王翦带队消灭了赵国、魏国、楚国,王贲带队消灭了燕国、齐国。就问你还有谁的功劳能盖过他们父子俩?
所以说要论功高盖主这事儿,王翦排第二,没人敢在秦始皇这儿排第一。可是秦始皇偏偏还真的就非常信任王翦。尤其是在灭楚的时候,王翦带了60万大军前去,几乎把秦国给掏空了,可秦始皇依旧还是很放心,这是为啥呢?

第一,王翦战前索要各种赏赐。
原来祖师爷级的人物王翦,在应对秦始皇的时候,是很有一套的,他每次出征前,先不研究什么作战计划,而是对着秦始皇伸出一只手:老大,给我钱、给我买学区房、给我配辆豪车,给我一堆美女。没这些东西,我可不去卖命。
旁人看了几乎都傻了眼了,王翦这家伙不是疯了吧?还没打胜仗,就敢跟秦始皇要封赏?而且赏赐的这些东西未免有点太多了吧?
人家受到封赏都是一再推辞才接受,可王翦偏偏另辟蹊径,偏偏主动去要封赏。秦始皇一开始也有点恼怒,但是回头一想,别提多高兴了。
为啥?因为秦始皇知道,如果自己重用的将领什么欲望都没有的话,那这个将领就不太能重用了,因为他胸有大志,极有可能篡位。
可王翦对钱财美女是有欲望的,这就证明王翦的志向止步于将领而已,不会继续往前再走一步。所以秦始皇可以大张旗鼓地重用王翦,并且给了他一堆赏赐。钱嘛!花完了再赚呗。可这样的将领却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