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王翦每次打完仗,就要求退休。
除了这一招以外,王翦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主动退休。对于一个长期手握军权的将领来说,最担心的就是遭到帝王的怀疑。
尤其是有灭国之功的王翦,如果始终不肯放弃军权的话,那秦始皇早晚要收拾他。所以王翦就很聪明啊,每次灭了一个国家,就立刻把军权上交,表示自己这儿也不舒服,那儿也疼,想着要退休了!
秦始皇一看,别提多高兴了,心想:还是老王厚道啊!所以秦始皇对王翦倍儿放心。这年头愿意主动把权力让给年轻人的将领,可真不多了。

第三,王翦知道功成身退。
立功是好事,但是功劳大到帝王无法封赏你的时候,那就有问题的。皇帝不知道该如何表彰你的功劳,那就只能给你封个神做做了,一刀砍了是最方便的。
因此王翦也知道这事儿的深浅,在灭了赵国、魏国以后,王翦就不怎么敢再带兵了。这世上有几个将领,是带兵灭了两个国家的呢?
所以王翦就故意跟秦始皇要了60万大军攻楚,结果我们都知道,因为秦始皇舍不得,所以就转而让李信带着20万大军去攻楚了。没想到李信居然战败了,这才重新启用王翦。
王翦带着60万大军上战场,其实内心也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打赢了就会有功高盖主的嫌疑,打输了那就更惨了。所以这次灭楚之战以后,王翦说什么也不肯再带兵了,这回是真的要退休了。再让他打下去,秦始皇就只能封他做神仙了。

二、功高不震主的殿堂级人物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可以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中晚唐时期了。立下如此大的功劳,难道不会功高震主吗?
当然会,其实同时期功高震主的将领有好几个,比如说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他们俩的功劳不比郭子仪小,但是他们就受到了唐朝皇帝的猜忌。最终导致李光弼不敢进京朝见皇帝,而仆固怀恩索性直接就反了。
唐朝中兴三大名将中,唯独郭子仪是荣宠一生,安享晚年的。那么郭子仪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唐朝皇帝少点疑心呢?
第一,主动交权。
郭子仪是个胸怀特别大度的人,王翦的手段那么多他可学不会,他唯一学会的办法,那就是主动交权。
每次打完胜仗以后,郭子仪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赏,而是先把虎符送到皇帝跟前,好让皇帝放心,这军队还在皇帝手里。

第二,心态很好。
郭子仪被罢免军权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在克服长安和洛阳以后,唐肃宗甚至称赞郭子仪有再造大唐之功,可等到郭子仪在相州打了一次败仗,唐肃宗就罢免了他的军权。
如果换做别人,一定是骂骂咧咧地回家了。可是郭子仪偏偏不这样,他一直在朝廷内部做事,而且总是给皇帝出谋划策,这就是心态好。
史思明的部队在邙山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二次攻陷了洛阳。这回唐肃宗只好再次启用郭子仪,郭子仪二话不说就前去平叛,再建新功。
唐代宗继位以后,宦官程元振诬陷郭子仪,导致郭子仪再次失去了兵权。郭子仪二话不说就跑去修皇陵了,这心态谁能比?
当时李光弼不敢入朝,而仆固怀恩则跟吐蕃、回纥勾结,发兵攻陷了长安。唐代宗不得不外逃,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郭子仪。
郭子仪临危不惧,即使昔日的亲信多被打散了,他还是主动上了战场。由于郭子仪的名声很大,轻而易举就赶走了吐蕃兵,收复了长安。
心态这么好,可以算得上是宠辱不惊了。难怪郭子仪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唐德宗时期,直接称呼郭子仪为“尚父”,将他和姜子牙归为一类人。

总结:自古功高不震主的人很少。
自古以来,功高不震主的人其实还是比较少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廉颇被逼赵悼襄王怀疑而出逃到楚国,李牧就更惨了,被赵王迁给宰了。唯独王翦能够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