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情况似乎更极端,乡以下几乎均处于加速衰败之中。因为陕北地域宽广,人口稀少,近年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异军突起,经济总量极度攀升,本来不多的人口在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加速向县城和工业园区集中。关中还能保持以“386199”部队为主的农村留守群体特征,而陕北则是妇女和儿童也进了城,只剩下老人了,那种荒村孤老的农村场景更让人感觉凄凉。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只有月河,汉江靠河边的一些平地,所以大多数人居大山之中,古时候靠种粮可以养活一家人,而现在在这个经济突飞的年代他们只有出外务工改变环境,陕南听不懂秦腔,看不懂腰鼓,吃不惯面食,没见过窑洞,过不惯陕北的气候,因为陕南人大多数都是从湖南搬过来的,所以有很多山里人都还操着一口湖南话,都喜欢湖南的花鼓戏,喜欢吃辣椒,湘菜,川菜,每日食炒菜米饭.但陕南人勤奋,地少人多,但气候宜居,山青水秀,冬天一般不会超过零下八度,夏天也不酷热,盛产大米,油菜,等绿色食品,但其他什么都可以种,但是矿产资源甚少,没有太大经济支柱,所以发展也跟不上去。但陕南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从各方面发展经济,农民硬是凭着自己双手盖起了自己的两三层小洋楼,建设了新农村,不过和好地方相差还是甚远,不过十天高速-惯穿了陕南,相信这以后的发展将是突飞,超速的,猛进的。
为了说明陕南城镇化的特殊性,首先从关中说起。一般的关中农业乡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是因为县域经济发达而迅速壮大了,而是萎缩了,有点“灯下黑”的味道。我是关中人,对此体会最深。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陕西的“白菜心”,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人口稠密,在传统农业社会,是外人非常羡慕的天府之国,历史上外省人口曾在各个历史时期持续迁入关中,犹以河南、山西、甘肃为多。但在今天的时代,这个天府之国已经不是昨天的模样,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关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机械化也因为平原地带生产条件好而得到普及,传统农村的衰败也就在所难免,只剩下现在常讲的“386199”部队。按照一般的城镇化理论,农村人口有一个梯次转移的过程,即由村向镇再向县城再向地级城市直到省城的逐级转移过程,但在关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场景,而是人们起步就选择了进入县城。
做为一个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生活和工作了多年的人,感觉自己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先说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和沙漠边缘,风沙大,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住窑洞,吃小米,面食,羊肉、水果主要产红枣,唱民歌,打腰鼓、说话口音类似于山西省、民风淳朴,豪迈、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近年突飞猛进,但产能单一且两级分化严重(贫富悬殊),总之和相邻的山西有诸多相似之处。再说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沙尘大、省会所在地,陇海铁路贯穿期间,受政府支持力度大,经济相对发达和均衡,也属黄河流域,温带气候,以面食为主,吃羊肉、猪肉、喜酸辣和油腻食物、水果主要产苹果,石榴,说话口音自成一体但受河南影响,唱秦腔、民风耿直,部分蛮横,小气,住封闭院落,整个人文,气候,环境及生活习惯类似于河南。最后说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多山地,少平川,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属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南方气候。一年两季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水果主要有橘子,樱桃,猕猴桃、核桃和板栗等、主食大米为主,馒头,面条为辅、吃猪肉,喜麻辣,熏肉,自酿酒、虽然有陕南民歌和小调,但多数陕南人自己都没听过,更别说会唱了、多住开放或半开放式院落、经济因交通和南水北调影响较为落后,工业主要为三线建设留下的军工产业,近年来开始发展旅游业,现已初见成效、民风醇朴,语言、饮食、人文环境等受山地阻隔影响多变,汉中近巴蜀,安康近巴蜀和湖北,而商洛受关中影响较大(这也是一提陕南多指汉中和安康,而商洛往往被忽略的原因)。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