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脾虚湿滞。
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则水湿容易停留在体内。这种人的舌象常表现为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同时还有食欲不振,容易疲劳,乏力,精神差,大便溏等症状。
治疗主要是健脾祛湿。可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丸之类的方子。
2.寒湿。
这种人舌质淡或淡红,苔白厚且水滑,感觉舌头上的水要滴下来一样,平时怕冷,口不渴,手脚不温,胃冷痛,容易腹泻。
治疗需要散寒化湿。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或附子理中丸之类的方剂。

3.湿热。
这类人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口渴,但不想喝水或喝水不多,汗多,胸闷,头重,四肢困重,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解不干净,粘厕所)。
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一般可用三仁汤或王氏连朴饮。

所以判断有没有湿气,看舌象是很重要的,既要看舌苔,也要看舌质,还需要结合其它症状来综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关注、点赞和转发吧
(沈祥立,2021年元月24日)
未必。
“湿气重就会有齿痕舌”,严格来讲,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气虚、气败、气不畅才是齿痕舌形成的关键。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所以在这里也不打算再做纠正,只说湿气与齿痕舌的关系。
湿气是什么?湿气是有形的阴邪,湿浊黏腻粘滞,它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
气不行水,水失运化,形成的潴留上浸于舌,舌体就会变胖。气虚、气败、气不畅,则难以维持舌体本应具有的形体及弹性,肥舌抵诸齿际,延齿缝瘫溢,于是形成了齿痕舌、
但是,湿证未必一定出现齿痕舌。
湿证有很多种,除很多人知道的湿热、湿寒、痰湿以外,比如黄症、瘅症、伤湿甚至脚气,还有某些分型的冠心病,在中医里也都属湿证门。
但是患有脚气或是冠心病,难道一定有齿痕舌吗?当然不是。
湿气再重,一定要有水逆的情况,水湿上泛浸淫于舌,才会有齿痕。
导致齿痕舌的病型,我以前曾经说过,分两大类,一是气虚,一是阳虚,都可伴见湿气重的情况。《中医病理研究·舌象形成机理探讨》就说,“齿印为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多伴见于胖嫩舌与淡白舌。
气虚者,就是以上说的那种,气不行水,水失运化,潴留浸舌。其舌边齿痕多因久病气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临床表现为:气短、自汗、面色不华,稍劳或活动后加重;若脾气虚弱,则纳食减少,腹胀便溏,四肢乏力,气短懒言。
气虚形成的齿痕舌,总的特征是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不华,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泻。治宜大补中气,临床常用药如补中益气丸。
阳虚者,阳气衰败,令营血失充,生化不足,气血行之无力,不能上营于舌体。这种情况的特征是,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则舒,畏寒肢冷,尿清便溏,或见浮肿。治宜辛温补阳,临床常用药如四逆加人参汤。
常见湿重而导致齿痕舌的情况有:
1.脾胃虚寒湿盛
特征:舌质淡白,舌苔湿润
治宜温中散寒,和胃健脾,降逆祛湿。临床常用药如六君子丸、丁萸理中汤等。
2.脾气虚湿盛
特征:舌淡,苔薄白而颗粒粗松,舌有纵裂纹
治宜健脾补肺益气。临床常用药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