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会认为玩泥巴脏,不卫生。可是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件非常有趣的快乐事。
我在农村玩泥巴的时候大约只有三,四岁。每天无忧无虑,不管家里的柴米油盐,生活贫富,一天想的就是疯玩。
孩子玩泥巴的花样可能大人都想不到。
堵眼
每个孩子合一块泥巴。有的是用尿合的。用手作成泥碗,泥盆的形状。两手棒起来往平地上摔,只听一声响亮,落在地上泥碗,泥盆出现了漏洞。另一个孩子跟椐洞的大小,用自己的泥给补眼。谁的泥没有了,谁就输了,学一声狗叫,或者在地上爬一圈。
做泥棺材
合成比较干的泥巴做一个泥棺材。里边做一个泥人放在里面。上面盖好树叶和野花。盖上泥做的棺材盖。用小树枝作钉子插进棺材。挖一个土坑去下葬。
做泥球换钱
用泥巴搓成泥球晒干后,100个可以卖一分钱。买泥球的都是大孩子。到野地树林里用弹弓打鸟。搓出来的一样园,一样大,泥球的个一公分左右,要求的很严。但是一想能够挣到钱。心里很高兴。
把泥巴能够做成小动物,捏成各种泥人顶属顺生哥了。他己经上了小学,学习非常好,他不怎么愿意跟我们玩。顺生和一个老奶奶相依为命。靠糊火材盒为生。一天挣不了几个钱,生活很难。顺生放学回来拾柴,打水干家务帮助奶奶。他的手非常巧,捏出的小动物和泥人形象逼真,大伙你争我抢。让我们这帮小嘎子羡慕死了。顺生后来考上了不学。老奶奶也故去了。老奶奶临死时想吃两片肥肉。那时生活艰难,肉也难买。顺生为了满足奶奶心愿,走了多家也没有找到。顺生煮了一碗像肉一样的冬瓜片端给奶奶。奶奶闻了闻说,这也不是肉呀?合上了眼睛。
妈妈和在场的鄰居都哭了。
我小时侯不但玩泥巴,还玩出了名堂。
很小时侯大人从黄河边挖回泥巴,还给买了古代戏刷人物的瓦模子,用搓好们泥巴条往上-摁,一个翩翩如生的人物就做成了。
到了三四岁的时侯,正值大饥荒年代,饿得受不了了,就把红胶捏成薄饼,晒干了啃着吃,也能解除点饥饿感。
长到六七岁时,已经讨荒到山西山沟里,跟着安微人(也是讨难过来的)学会了捏泥人,各种各样的,还能吹得响,上面用高粱杆戳了七个小眼,能吹出各种各样的调子。泥人捏好后,晾干在做饭用的柴火中烧成红色,然后用腊笔涂上各种颜色。哪里有红白喜事了,便提了自己的作品去卖,一个泥人只卖2分到一毛钱,用挣得小钱买铅笔和白纸,那时一张白纸四分钱,割成方块写大字,或割成32开的用线缝了当作业本。
想起那段经后,不由地想掉泪?
农村人对泥巴(土)都有深厚感情,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又是我们小时候的重要玩伴。
那时我们喜欢光着脚丫子在泥地里跑,松松软软脚感很舒服,摔在地下也不疼,下雨天稀泥会从脚趾缝里往上挤。我们会用稀泥捏各种各样的玩具、动物、小房子,还会建筑堤坝,围堰蓄水。雨天在斜坡地上玩溜溜板,在泥地里打仗,一身泥水跑回家。上小学时,还会用一种白泥巴当粉笔,在地上画东西,算算术。
七十年代末,我们家建房子。那时还是土坯房,墙体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土砖。我们要将田里的土进行翻耕,而后加水和成稀泥,再在稀泥里面加稻草,增加它的抗裂性,再不断地翻踩增加黏性。变成熟料后,再用模具把泥料变成一块一块的砖,干透后即可用来砌墙。这是我上小学后 “玩泥巴”干的一个大活。
后来八十年代初,我和哥哥妹妹三个人“玩泥巴”买了第一台自行车。那时村上有一家比较富裕,建房子用实心红砖,准备自家烧制,红砖的砖坯就请外面的人制作,计件付酬。我们兄妹三人,利用暑假农闲,到他家打工,愣是白天黑夜连着干,赚下了买自行车的大头,不足部分,母亲咬牙给予了补贴。
玩泥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陶艺,可惜我们那泥土不适合。后来,到很多旅游景点,看到都有陶艺的手工体验活动,跃跃欲试又终究没有下手。毕竟,时过境迁已没有那份心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