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结语
不得不说玄武门之变以及后来李世民的行为,都是十分残忍的,可是在那样的乱世当中,也许皇室内部几个人的牺牲,比起天下数以万计百姓的幸福生活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毕竟古语有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得已将哥弟的儿子全部除掉,这是出于大唐社稷稳固传承的政治需要;而李世民没有杀死他们的女儿,并非出于情感,也不过是政治的需要,无非在显示自己宽厚、仁德的形象。
玄武门之变,是一段非常尴尬的历史,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给后世的史学家出了一道难题。就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对宋神宗所言:
臣今骸骨 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於此书。
司马光接受了为前朝修史的任务后,为写好《资治通鉴》可谓费劲了心机,眼花了、牙掉了、骨头碎了,精神耗尽了。为嘛呢?因为有些事不好写啊。
就说这个玄武门之变吧,说破大天,还是弑兄杀弟、逼父让位。直言记载有违“为尊者讳”的潜规则,虚言粉饰又违背尊重客观史实的基本原则。
司马光作为严谨的史学家,他没有更多的史料可采用,但对于这段历史流传下来的记载又不敢完全相信,只能持怀疑的态度,还不得不按照以前的史料记述。
进入二十世纪后,有许多近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唐高祖欲传位秦王、李建成欲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很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编造出来的,其目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合法化。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更难以考证这段历史的真假。
鉴于此,豹眼就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对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看到时机来了,就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于十一月占领长安。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当时,隋炀帝还活着。
义宁二年(618年),宇文化及等将领杀死了南巡的隋炀帝。五月,李渊趁机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根据《唐创业起居注》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自己的主意。但《唐书》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记载:
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
按照常理,这说法不太靠谱。
李渊想造反,如果李世民不同意,而李渊还离不开李世民的支持,这样的话,李渊才可能事先答应李世民事成后立他为太子。
造反是要杀头的,其结局如何谁也不知,李渊岂能事先答应李世民为太子?难道李世民不同意造反吗?
老子要造反,儿子不同意的话,除非事先告密,否则一样没好果子吃。
李渊称帝后,立马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也说明李渊事先就没有考虑李世民的事。
李渊是称帝了,但天下并没有太平,内外部都面临着严峻的局势,能不能保得住这个皇位还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年),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将其弑杀,隋朝最终灭亡。
其次,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
突厥想仿效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而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