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再有瓦岗军,虽然经历了李密斩杀翟让的变乱,但依然具备一定的实力;宇文化及等继承了隋朝的军事实力,自然也不可小视。
唐朝建立以后,在平定天下各割据势力的过程中,李世民屡立战功,威望日盛。
李渊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以至于最后封无可封。李渊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一职授予李世民,位在诸侯王之上。
但无论多高,其地位仍在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之下。
功高震主,李世民虽不至于直接威胁其老子的皇位,但起码对于太子是极大的威胁。
这就令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爷仨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围绕着继承人问题,李渊优柔寡断,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祸根
《资治通鉴》: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严重威胁着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渊也有以李世民替代李建成为太子之意。而且在重大国策上,哥俩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进一步影响着李渊的意志。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徙都之。
唐朝一统天下后,处在北方的突厥依然实力强大,时刻威胁着唐王朝政权。
此时,就有人建言说:“突厥之所以屡屡寇犯关中,是因为人口、财富都聚集在长安的缘故。如果把长安城焚烧掉,胡寇自然就退走了。”
这么扯淡的事,李渊居然认为很对,并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翻越终南山到樊州、邓州一带考察,寻找新都的地址。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都赞成这个策略,萧瑀等人虽然知道不可以这么做但都不敢劝谏。
秦王李世民挺身而出,极力劝谏,主张以武力抗衡,实在不行再迁都不迟。
高祖李渊也说好。
建成与妃嫔因共谮世民曰:“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
因为这事哥俩嫌隙加大,李建成就与李渊的妃嫔一起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说:“突厥虽然屡为边患,但给他点钱就打发走了。李世民就是想假借抵御突厥之名,掌控兵权,最终达到篡夺之目的。”
李渊又信了。
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其母竞交结诸长子以自固。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李渊晚年宠幸的妃嫔很多,生下了近二十个小王子,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年长的王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建成、李元吉也曲意巴结各位妃嫔,以求她们在李渊面前替自己说好话。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李建成夜间召李世民喝酒,用鸩酒毒杀他。李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着他才回到西宫。
李建成已经下手了,但李渊还在和稀泥,除了责备李建成之外,还不忘再宽慰、忽悠李世民。
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李渊说:“我们老李家能坐天下,都是你的功劳。我想立你为嗣,你却不干。再说建成年长,而且为太子的时间也不短了,我也不忍心再废掉他。看到你们哥俩不对付,你直接去东都洛阳吧。从陕州以东都归你,你可以建天子的旌旗,就像汉朝梁孝王那样。”
老子还没死,这就给哥俩分家哦。李世民心里肯定说,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史实真的如此,岂不是扯淡咋地。其实,李世民巴不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