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此不合常理的谣言在网络上却非常有市场,这就让人感到好奇,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是怎么火起来的呢?火到满网都是的?

所谓“青岛下水道”的神话最早可以上溯到1991年台湾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过场戏,学校教官在卫生室里和女校医闲聊,台词如下:
我祖籍是青岛,青岛那个地方啊,它的建筑特别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的下水道,做得特别大,特别宽,你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积水。

这段话主要以画外音出现,导演安排这段过场戏估计也没有太多想法,可能主要是为了反映一些逃台山东老兵的思乡之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段台词之后也在网络上被一些人拿来说事儿。

一般认为,颂扬“德国造青岛下水道”最早的文章应该出自2009年的《齐鲁晚报》,文章题目是《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作者笔名是冬亥。
这篇文章从青岛出土了德国造排水管道这件事入手,谈到了一些德国造下水道的优点,比如造型和理念在当年都是很先进的。
这篇文章不论是从角度还是内容上看还是相对客观的,比如文章中着重提到了当年德国造下水道只能满足青岛老城区部分人使用,如今青岛已经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年的下水道已经没法满足青岛,我们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此外,该文还强调了当年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施工质量确实很好,但所有的下水道工程都是中国工人修建的,属于中国制造。
至于“德国油纸包”,这篇文章里并没有提及。
在这篇文章之前,表扬青岛德国下水道的文章肯定也有,但没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之后,关于“青岛下水道”的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

2010年5月28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福寿沟、紫禁城、青岛老城讲述了:老城不怕淹的故事》,作者是该报实习记者丁敏帅。
这篇文章在关于青岛老城下水道的段落里大量引用甚至直接照抄了《齐鲁晚报》上冬亥所写的《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

这个实习记者丁敏帅可能觉得原文照抄同行实在有辱斯文,于是他自己又往文章里加了一个“佐证材料”,也就是著名的“德国油纸包”,他在原文中写的是“油布包”,而且还加了一个之后被广泛采用的形容词:光亮如新。
当然,这个所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也不一定是丁敏帅自己发明的,也有可能是他在网络上或现实中听来的,然后没经过调查就添油加醋写到了自己文章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末尾还写了青岛人对下水道井盖的称呼:古力盖,来源于德语:gully。

2010年6月,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篇《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参考了上面提到的《齐鲁晚报》和《中国文化报》两篇文章。
而在内容上,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客观陈述了一些事实,同时也塞进了一些有私货嫌疑的文字。

文章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一看下完暴雨后街道会不会积水严重。
《南都周刊》不无感慨评价道:如果用龙应台的衡量标准,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了先进行列。
PS:如果按照龙应台的标准,现在的德国应该属于发展中国家,韩国也是。
当然,从整体上看,你不能说《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就有问题,尤其是该文也没有采信那个滑稽到可笑的“德国油纸包”,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带着一些“抬德贬中”味道,感觉青岛发展这么好全是德国人殖民十七年的功劳,这就带给很多读者一种“殖民有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