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所有的礼仪排场都有碾压皇帝的苗头。对于一切政务包括任免一切官员他不再请示皇帝,自己一人合计一下就搞定了,当然大都是自己的亲信。特别是
“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多尔衮命令这些人每天到自己府前报道听命,这势头这阵势就是个皇帝。另外他还学朱棣删改历史。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把自己悲惨的母亲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他还命令编写本朝历史的史官,从《实录》中删除不利于其母的记载。
同年十一月,多尔衮行猎时坠马跌伤,也有人怀疑是谋杀,经常行军打仗的人怎么会轻易落马。无论怎样多尔衮不久就死了,年仅39岁。这一噩耗传到京城,顺治帝福临下诏为他举行国丧,“中外丧仪,合依帝礼”。追封他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多尔衮的众多政敌纷纷跳出来翻案,罗列多尔衮的大逆之罪。白旗大臣以苏克萨哈为代表的“倒戈派”也加入声讨多尔衮的大部队。多尔衮被列了十四条罪状,包括篡改历史、使其母配享太庙、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饰等件、阴谋篡逆等等。随即,“孝烈武皇后”的谥号被追夺,《实录》中已被删除的有关阿巴亥的内容又重新被恢复。顺治帝下诏削去多尔衮位爵,撤去太庙供享,黜去多尔衮宗室资格,籍没财产入官。多尔衮的一切封典被消除,还被毁墓掘尸。
对此,在《清实录》记载:
——“遂下诏削多尔衮爵位,撤去庙享,并废除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罢黜宗室,收籍财产入官,养子多尔博归豫亲王宗”
多尔衮养子的结局:
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仅仅当了多尔衮两个月的养子便被撤销养子身份及世袭的爵位、俸禄,归到生父多铎名下。
顺治十四年(1657年)封多罗贝勒。
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终年30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因此多尔博又重新恢复多尔衮养子的身份,他已死,由他的子孙世袭睿亲王封号和俸禄。《清史稿》载:
以多尔衮被人诬蔑,于开国有功,重新封多尔衮为睿亲王,追封谥号为“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下诏多尔博仍还为多尔衮后嗣,命令其子孙爱新觉罗·淳颖仍袭睿亲王。
多尔衮的亲生女儿的结局
多尔衮死时39岁,她的女儿东莪此时刚刚12岁。清史中对她的唯一记载就一句话:
“其养子多尔 博,女东莪俱给信王”。
皇帝把她交给信郡王多尼(多铎的儿子)扶养。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记载了,包括她的生活状况、婚姻情况,子女等等。
多尔衮生前只有一个独女,叫爱新觉罗·东莪,据传是朝鲜侧妃李氏所生,《清史稿》中对东莪的记载很少,后人对其生平并不了解。多尔衮死后,东莪交由信郡王多尼看管,之后东莪的踪迹便不再见于史料。
多尔衮生前可谓是权势熏天,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在十四岁那年就被封为贝勒,这是后金时期最高的封号,可见努尔哈赤对这个幼子是非常喜爱的。(多尔衮剧照)
皇太极继位后对八旗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多尔衮被任命为正白旗旗主,皇太极称帝之后,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其同母兄阿济格被封为和硕英亲王,同母弟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在皇太极死后,阿济格和多铎皆拥护多尔衮与豪格争帝位,但遭到两黄旗大臣的反对。
经过一番权衡和竞争,最后在两黄旗大臣的建议下,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山陵崩,多尔衮审时度势迫使吴三桂剃发投降,之后他打出“吊民伐罪”的旗帜,喊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倾兵入关,在一片石击败李自成,率军入住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