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如果说1937年日本工人还能拿到100%的工资,到了1941年的时候,就只剩下84%了。(这还不算通货膨胀抵消的价值)
而每天的劳动强度,最少延长到了十二个小时,但更多的都在十四个小时,一天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但就算是这样,日本依然无法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日本的市场上,各种物质奇缺。
这种短缺也包括食物的短缺,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给它的国民实施主食配给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的主食。
看起来,还能拿到六两,还是可以维持一天的生计的,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手里就算是有配给的条子,都不一定能从相关地方拿到东西。
只有那些和军队有联系的人和单位,才会有充足的物质。
而在这种粮食短缺的情况之下。
日本因为不断地扩大征兵范围,从最初只招收甲等兵,到最后只要身体没有重大疾病和肢体残缺的几乎都在征招之列。
导致日本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减少,以致于农田都被荒废,出产的粮食减少。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本国的国民已经吃不到日本自己种植的稻米,大多依靠进口,或者掠夺朝鲜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维持日本本国和日军的日常消耗。
面对这种局面,日本的很多高层,都开始意识到他们撑不住了。
不说别的,就说日本的副总参谋长泽田茂就说过:
“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
所以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争,其实已经消耗掉了日本很多的力量。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国力消耗得太过严重,日本也不会想到,先去打苏联,后又去偷袭美军的。
1941年底,日军其实已经丧失了确保军事所需的供应能力。
光从这一点上,就已经确定了,日军必然败亡地结果。
接下来看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日本的态度转变,以及美英的态度。
日本的态度转变,美英的态度。

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可以说信心满满,因为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实力,日军都比中国军队要强上好几分。
以至于,在最开始的时候,日军都妄想着,只要他们从山海海关出来,一路就可以平推过去,将整个中国的土地牢牢地拿在手里。
轻松得就像上树去摘成熟的水果一样容易。
其实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日本的统帅部在1939年的时候,对于打赢这场战争,发生了动摇。
按照当时一些看得远的日本人的说法,如果今后继续这样打下去的话,想要通过一次事变,就完全解决中国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发生了动摇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改变了他们尽早结束战争的国策。
在1940年春天,日军的作战科就曾经出具过一份方案,采取收缩的势态,退出武汉地区,从而结束整个中国事变的方案。
当然这个方案并没有执行,但也从中看出了日本对于这场战争,确实没有开战之前那么信心满满了。
那么美国和英国的态度呢?
以美国为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美国的态度是,保持所谓的“传统友谊”,或者所谓的完全中立。
当然在这个大背景,还要维持美国的利益,于是在历史上就看到了,美国给中国提供那么以一小点的贷款,让中国用于抗日斗争。
这听起来还不错,但不要想得太好。
因为这一小点的贷款可是有限制条件的。
比如在1938年的十二月份,美国给中国提供了高达两千万美元的贷款。
两千万啊!其实并不多,后面还有一个数据,说出来就明白了。
那么这笔贷款是一笔商业行用贷款,条件是不能用来购买任何一笔军火,可以购买一般货物,比如药品,绷带之类可以疗伤的物品。

当然这笔贷款既然是商业贷款,必要的利息是应该有的,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钱的前提下,美国用中国出产的桐油(一种战略物质,涂抹在兵器上可以反锈蚀)作为本息的交付的手段。
当然美国依据传统友谊和完全中立的态度,向日本敞开了胸怀,从1937年到1939年,每年都向日本提供高达两亿多美元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