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而这些物质中的一半以上全部都是军用物质,而且这种所需的军用物质是连年提升的。
比如1937年的时候,这笔提供的物质有一亿七千万美元是军需物品,占比是这一年额度的58%。
到了1938年是67%,1939年是86%。
比如在1939年的九月一号到这一年的年底,美国输送给日本的所谓的废钢铁就高达二十多万吨。
不到半年的数据,就比上一年高出了一倍还多的份额。
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司也提供给了日本不少的巨额资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也不逞多让,在1938年的时候也进口了近21%来自日本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使用了自明治维新之后近七十年的财富的一个原因。
到了最后日本再也拿不出东西了,毕竟国库里就剩下两万马克了。
这笔钱干什么都不够用了。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中国不仅孤立无援的抗击日军,还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压。
比如,在1940年的时候,英国面对日本给予的压力,不仅封闭了从香港进入到援助中国的物质通道,还终断了中国连通海外运输物质的滇缅公路。
等到了,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太平洋打得火热,这种场景在各种屏幕上都能看到。
其实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中国依然是整个战场上的主战场。

中国依然牵制着日军一百四十多万的部队。
而太平洋战场上,不仅有英国,美国,还有几十个国家参与其中联合打击日本,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兵力,仅仅是中国战场上日军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已。
这种状况,其实在欧洲也一样。
苏联牵制了德军80%的兵力,而美国带领的盟军抵挡着20%的德军。
面对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大量兵力的情况下,日本也焦急,在1942年的五月二十九号,日本的天皇还在询问当初那个提出三个月就可以解决战争的参谋总长,什么时候解决中国战场问题。
而这个时候,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六年的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参谋总长表示,他们正在研究中。
到了1944年的时候,中国战场又发生了变化,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下,开始了对日军大范围的进攻。
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也开始了对日军的作战。
太平洋上日军还要面对美国带领的联军。
所以这一刻,再没有远见的人,也看到了日本的败亡,就在眼前了。
于是焦急的日本天皇,在这一年的六月份,不仅听到了中国战场形势的低调报告,还听到了国内军需工业的绝望报告。
这两个报告,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日本的败亡,就差判断一下具体什么时间败亡而已。
于是在六月二十二号的时候,日本天皇召集了六个最高战争知道委员会的成员,研究他提出的问题:
“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要具体做好研究,努力实现这一目的。”

所以在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前一年多的时候,日本的上层已经在为如何结束战争在考虑了。
毕竟这个时间点上,日本国内生活物资不仅匮乏,和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黑市也发达。
日本底层人民已经开始了出现了抱怨,和厌战反战的情绪。
这些情绪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企业工人的缺勤率变高了,就连要命的军工企业缺勤率都逼近了一半的水平。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看问题要踩到点上,这“两年”正是美军大型航空母舰的制造周期,以及举国经济转入战时体制所需要的时间。以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主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原计划的建造数量高达32艘,每艘制造周期正是20到24个月,由于实现了制造工艺改良和钢板、设备和舰载武器的标准化,其中几艘只用了14到16个月就下水了,美军至此才有夺回水面优势的可能。
(尼米兹将军)
太平洋战争是现代海战的“开山”之战,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一战时期的巨舰大炮战术指导思想。在1941年战争爆发时,美国海军只有七艘大型“舰队航母”,其中还有两艘在大西洋水域。继珍珠港的战列舰损失惨重后,在1942年的历次海战中,胡蜂号、列克星敦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等航母相继战沉,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只能取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