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哪怕是尼米兹赢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也不过是中止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动权,想反攻还是硬件短缺,海军大型军舰的建造周期较长 ,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八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入太平洋舰队,与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一起组成若干特混舰队,其他大中型舰艇也下饺子一般入役,日本人的好日子才算到头了。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这还不算,美国制造的大批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也在此期间纷纷入役,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美军的重型舰队航母达到24艘、轻型航母10艘,而“护航航空母舰”多达147艘,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是二战爆发后开始建造的。同样需要时间登场的还有主力舰载机,面对战争初期“零战”的肆虐,美国人紧急研制的F6F“地狱猫”战斗机也是在1943年9月份列装的。
到1943年年底,航母特混舰队和舰载机能够形成规模战斗力刚好是两年,F6F战机12272架的较高产量(其中两年内制造了11000架),让日军飞行员“谈猫色变”,使美国海军成功夺回了海战制空权。跨越1942和1943年的瓜岛战役,不能算是反攻的开始,只能算是序幕,因为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尚未完全恢复。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战争有它的特殊性,没有制海和制空权在手,再强大的陆军也毫无用武之地。而一旦美国的国防工业在必要的时间内充分动员起来,则美国综合国力对日本的巨大优势就显露出来,当美国军舰、飞机、坦克和步兵轻重武器大量装备时,太平洋日军采用什么战略战术都是白搭,现代战争,就是综合国力的对决。
相反,日本的工业能力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一年多的战损,热火朝天的生产也没戏,此消彼长,日本人从1943年底开始,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因为日本是用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赌注积累,对此山本五十六这个“赌徒”其实看得很清楚,他寄希望于重创太平洋舰队后,能让联合舰队保持半年左右的水面优势,掩护陆军抢占各重要岛屿,至于以后怎么办,其实他也不知道。
(零战和地狱猫比较)
谈和?被惹毛了打疼了的美国人怎么可能答应,而日本人最愚蠢的,是在海军实力由强变弱之后,试图用加强陆军来支撑战局。把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的大批精锐师团调往南洋,结果是在美军优势的海空封锁和火力打击下,纷纷被打成残废,要么玩板载冲锋自杀,要么钻进深山老林饿死。
没少发生几千名日本精锐陆军由于运输船被击沉,全部落水喂鱼的情况,美国陆军等于在海军帮助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消灭了一个日军联队,而在中国战场,消灭一个步兵联队有多困难?如此挖疮补肉的后果是,在大陆战场兵力又显不足,也只好转入战略守势,这就叫顾头不顾腚。
(美国大兵缴获九九式机枪)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彻底夺取海空绝对优势是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美海军以15艘大型航空母舰为主的140余艘主力舰船,以及近900架战机(内含地狱猫427架)完败日本海军,其舰载机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被美军飞行员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之战,此时距离日军偷袭珍珠港正好两年半时间。
所以,日军在挑起战争的1941年底到次年初,确实横扫了东南亚,其“势如破竹”的原因在于海空优势和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以及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考量。而当美国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之后,大型舰船纷纷下水,重型装备源源不断送上前线,几百万军队被动员和武装起来开赴战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倒不是什么急转直下,而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老实说,资源匮乏的日本人能撑到1945年,其实已经是近乎奇迹了。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巨头)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还有武昌会战,这几仗看似日本打赢了,但是伤亡太大了,这几战都是几十万人的参战,虽然日本自己瞒报伤亡,武昌会战,死了20多万,只报3万,这几战都是攻城战,自古攻坚战都是伤亡很大的,为什么会有南京大屠杀,也是这个道理,伤亡太多,然后报复,这几仗下来,日本精兵伤亡损失绝对在上百万以上,前期训练的兵都没了,伤筋动骨,战争马上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