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2年情况就急转直下?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九月一号算起,而日军全面侵华是从1937年的七月七号算起。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我们硬生生的和日军打了两年多的时间。
而日军偷袭珍珠港,是在1941年的十二月七号。
也就是说,美军在参与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我们和日军硬生生地打了近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所以从这三个时间点来看,日军之所以情况急转之下,完全是因为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日军已经消耗掉了它最后的精气神。
日军到了强弩之末。
当然,也有人会说,日军之所以会急转直下,完全是因为美军的参与,美军有着强大的军力,有着强大的海军,有着强大的航母,有着强大飞机群等等。
要透过表现看实际。
老祖宗都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先行。
所以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没有了钱,再强大的军力,都不可能持续下去。
那么就不妨从日军和中国作战的这四年半的经济变化,来看看日军的外强中干。
从经济上看。

话说,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经济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方案来侵略中国的国策。
在这段时间里,日军更是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不过让日军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的战争中,每一场会战,至少得打三个月。
于是,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而日军也让六十万最为精锐的部队,变成了一群孤魂野鬼。
被打死的这六十万,不仅仅是一个死亡数据,同样也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士兵变成飞灰。
要知道抗战初期,日军的士兵可都是三年,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所以这些人被击毙,对于日军来说,整体战斗力的下滑是必然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越是往后,日军补充上来的新兵,战斗力就越弱。
那么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的经济也有了空前的消耗。
消耗程度同样触目惊心,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支付了高达五百亿日元的预算总支出。
当然,五百亿日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多。
怎么说呢?在那个时期,一日元是等于一美元的,而且那个时期的钱更加值钱。
而这五百亿日元,超过了日本自从1898年明治维新以来,截至到1936年,日本近七十年的预算支出的总和。
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就掏空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底蕴。
而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为这场战争,仅仅准备了四十多亿日元的准备金而已。
这些钱哪里能够呢?
到了1941年下半年的时候,日本的国库中仅剩下两万马克的外汇可以使用了。
两万马克的数据,是美国和日本开战之前,美国驻日大使提供的数据。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里,日本消耗的已经招架不住了。
比如在1937年的时候,日军的直接军费就有三十二亿七千八百万日元,这笔钱占据了日本国民收入的17.6%。
要知道日本在1937年最初提出的预算和临时军事预算仅仅是二十亿日元。而一年下来,花出去的直接军费就已经超出了近十三亿日元。
有了1937年的前车之鉴,到了1938年的时候,日本天皇直接下了敕命对于本年度的预算和临时军费提高到了四十七亿九千五百万日元。
这笔钱相当于1937年预算的两点四倍。
所以日军在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场上,花掉的直接军费连年增加。
等到了1941年的时候,直接军费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五亿日元了,而当时日本的国民收入才三百五十八亿日元。
所以这个比值高达34.9%。
这样在战场上的巨额投入,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敲骨吸髓。
这也让日本的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的致命后果。
日本国内的工人,要维持战争物质所需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劳动时间。
可因为日本政府不断地提高战场上的投入,无力支付更多的工人工资,所以日本当时的工人在劳动时间不断延长的前提下,工资还在不断的压缩。
说个数据,就知道这里边的严重程度。
以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为标准。
因为这一年,日军的储备是最为丰厚,准备是最为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