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为爱女新城公主确定驸马人选之后,他就开始预感自己身体日益衰退,他恐怕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又赶紧命人筹备新城公主婚礼。由于李世民想以最高规格风光的将小女儿嫁出去,所以婚礼十分繁琐复杂,因此李世民并没能活到亲眼看着女儿结婚就去世了,这也可以说是李世民此生一大遗憾。
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继位,李治与新城公主是一母同胞,新城公主也是李治最幼小的妹妹,因此李治也对小妹十分宠爱,他希望小妹尽快成婚,因此李世民去世百天子女除丧服之后,李治就希望新城公主服丧一年后就尽快完成婚礼。
但李治这一想法遭到了老师于志宁的反对,于志宁坚持认为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为父守丧满三年方可婚配。李治只得遵从老师的建议,不过李治始终把这件事记在心上。

到了永徽三年(652年),为李世民的守孝期即将年满三年,在前三天李治下诏将妹妹原来的衡山郡公主封号改为新城长公主,并增加食邑五千户庆贺妹妹即将出嫁。至此可以说新城公主成为在那个时代食邑最高的公主,同时期唐高祖李渊和李世民的女儿都没有新城公主的封邑多,这也说明了新城公主不仅深得父亲李世民喜爱,哥哥李治对她也是十分喜爱。
虽然新城公主的婚礼有点波折,不过俗语讲好饭不怕晚,她和长孙诠的这段婚姻却是非常幸福美满。根据已经出土的新城公主墓志铭记载她婚后是“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
从这些可以看出新城公主和长孙诠的这段婚姻是非常幸福美满,她与长孙诠的这段时光也是她这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但可惜好景不长,七年之后,也就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长孙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的发小兼心腹重臣,还是李治和新城公主的亲舅舅,李世民临终前将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因此长孙无忌也是李治的辅政大臣。
李治继位后宠爱武则天,他想废除原配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此举遭到了舅舅长孙无忌和宰相韩瑗等重臣反对,宰相韩瑗是长孙家族的女婿,他也正是长孙诠的亲姐夫,因此武则天十分仇视长孙家族。
后来武则天得势,长孙家族全部都遭到了政治清算,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被流放赐死,韩瑗被贬官外地,长孙诠由于是驸马都尉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也受到长孙无忌和韩瑗的牵连也被流放,后来武则天依旧不肯放过他,最终长孙诠被流放后赐死。

长孙诠死了,李治却不知道这意味着他夺走了妹妹一生的幸福,根据新城公主墓志铭记载,她在长孙诠去世后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对哥哥李治和嫂子武则天的不满,但她内心却是十分的愤怒,她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对哥哥李治的愤懑。
李治后来也明白了他对妹妹伤害太深,于是他越发疼爱妹妹,他也不忍心妹妹就此消沉下去,于是李治决定再给妹妹说一门亲事,这样妹妹有了新丈夫也许就能缓解她的愤懑之情。
于是李治给新城公主指婚出身名门的京兆韦氏韦正矩,为了显示自己对妹妹的喜爱,李治在韦正矩与妹妹结婚后,短时间内连续给韦正矩升官,韦正矩一时之间平步青云从低级文官一跃成为中央高级官员。

不过新城公主与韦正矩的婚姻并不幸福,主要在于新城公主始终无法忘怀第一任丈夫长孙诠,所以她对新丈夫韦正矩并没有感觉,因此她始终没有走出长孙诠被赐死的阴影,整日里还是郁郁寡欢。
久而久之新城公主积郁成疾,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李治听闻之后十分难过,他下旨为妹妹修建了建福寺用以祈福,但寺庙还没建成,新城公主就去世了,年仅30岁。
在《新唐书》中还有记载韦正矩对新城公主无礼,因此在妹妹去世后,李治悲痛不已,他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质疑韦正矩虐待家暴妹妹而导致其英年早逝,因此李治下旨命人审讯韦正矩。
韦正矩也是个怂包,在审讯之下不能自辩,因此李治震怒,于是李治认为妹妹之死韦正矩难逃其咎,下旨将韦正矩处决,其家人全部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