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人要一直强调娶妻不娶同姓的呢?这里面是有什么忌讳吗?
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同姓属于近亲,而近亲结婚,就会造成下一代有健康隐患。
前文讲过,如果一对男女,拥有共同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那么两人即便不是亲兄妹,那也属于是堂兄妹,这种亲属关系,就称之为“近亲”。
近亲之间通婚的话,所形成的潜在隐患,早在《晋语》中就已经提及。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这句话的意思十分直白,就是说,如果属于近亲的同姓结婚,那么极容易造成新生儿的先天不足,甚至也会出现不能生育的情况。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近亲结婚的夫妇,由于二人体内拥有从祖先那里得来的相同基因过多,因此就很容易让对生殖不利的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身上相遇。
而一旦隐性的有害基因相遇,那么,生出素质低劣,甚至早夭的孩子的概率就会无形中增大。
并且,近亲结婚后所生育的后代,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病率也很高,而这一点,古代人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实践而得出来的结果。
所以,为了避免后代出现这种情况,也为了有了健康的儿女,那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不和堂兄妹之类的同姓近亲结婚。
而这还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家族以及部族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的活动范围就很小。
而活动范围小就形成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日常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是自己的同宗同族。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族中的男子,一直和自己族内的同姓女子结为夫妻的话,那么时间长了,这个宗族内部的关系就会愈加紧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关系始终局限在内部中。
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宗族固步自封,无法发展壮大,久而久之,该宗族的势力就越来越小,继而最终会被其他宗族吞并。
因此,古人们为了更好地壮大宗族,就禁止同姓结婚,而是转而去迎娶异姓的女子,也就是别的宗族的女子。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利用婚姻让两个不同姓氏的宗族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管是对巩固氏族,还是联盟部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异姓的联姻,可以扩大和加强与其他势力的政治合作,以及军事上的联盟,如此一来,只要与异姓宗族的联姻多了,那么可借助和可利用的力量也就自然增多,所以,同姓不婚也是古人在政治上的一种考量。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防止内部出现争斗。
这自打有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因为女子而导致的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数不胜数,而在古代历史上,因为女子所产生的战争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为了自己宗族内部不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必然得把该问题的根源杜绝,那就只能禁止同姓通婚,从而把矛盾从内部引至外部。
正是因为上述几个原因,古人在很早之前就不但强调同姓不婚这个理念,并且为了禁止这种行为,直接把同姓通婚定性为”有违伦理“的做法。
所以,在不断地倡导之下,古人对于同姓不婚的这个理念,可谓是根深蒂固。
这便是为何在古代同姓的堂兄妹不能结婚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避免后代有健康问题,同时也出于发展宗族和部落的目的,另外就是杜绝内部争斗的情况发生,因此就直接从根源上进行了禁止。
说完堂兄妹不能结婚的原因后,我们再来说说表兄妹为何可以结婚。
古代表兄妹结婚的例子有很多,甚至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都不为过,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表兄妹之间的婚姻比比皆是。
比如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他就娶了自己的表妹唐婉。
之所以会有这种表兄妹之间可以结婚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古人的眼里,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因此,嫁出去的女儿所生的子女,与自己只能算是普通的亲戚关系。
并且,古代一般女子在出嫁之后,还会被冠以夫家姓氏,比如某李姓女子嫁给了张三,那么这个女子今后的称谓就成了“张李氏”。
这样一来,在娘家人的眼里,这个女子就成为了外姓人,最主要的是,她所生的儿女,自然是跟随夫姓,这就更是外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