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外姓人,那么成婚也就没有什么避讳了。
况且,与表兄表妹结婚,还可以让原有的亲戚关系更进一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上加亲”,这在古代是很受推崇的方式,因此,古人们才会十分热衷去和表兄表妹结婚。
综上所述,古代表兄妹之所以能够结婚,是因为在古人眼里,表兄妹不是同姓人,这就避开了同姓不婚的习俗,同时还可以亲上加亲,而堂兄妹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比如祖父或者曾祖父等,因此就属于同姓之人,而同姓之人结婚的话,不仅不利于后代的健康,还会局限宗族的发展与开枝散叶,因此在很早就禁止了这种情况。
有书君先说明,无论表兄妹还是堂兄妹,都属于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结婚的近亲范畴,不能结成夫妻。
但在古代,表兄妹可以结婚,比如《钗头凤》的主角陆游和唐婉、“金屋藏娇”的汉武帝和陈阿娇、汉景帝和他的皇后小薄氏……历史上,表兄妹结婚的事例特别多,但堂兄妹结婚的却几乎没有,为何?
01血缘远近观念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是男方家里的人,还会被冠以男方的姓氏。
所以,人们认为女儿生出的孩子也是男方家里的人,跟原本的自家虽是亲戚关系,但依旧是外姓人。他们自然而然觉得表兄妹的血缘关系较远。
但儿子就不同了。儿子的孩子是自己宗族的人,与宗族同姓,堂兄妹身上都流着一个爷爷身上的血,是很近的血缘关系,相当于亲兄妹。
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加上古人对家族的看重,主张亲上加亲,表兄妹结婚也就备受推崇,以此弥补所谓的血缘关系较远产生的距离感。
而堂兄妹同宗同族,若是结婚,就相当于兄妹乱伦。古人十分在意名望声誉,断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故而古代堂兄妹不能结婚。
02同姓不婚理念的影响
《左传》曾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论述,意思是同姓结婚,则子孙后代凋零,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极大。
《礼记》说:“取妻不取同姓。”《国语·晋语》也曾提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古人相信“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样的说法,这与他们传宗接代的希望相去甚远。
所以,他们奉行着同姓不婚的原则,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唐代时,同姓结婚要蹲两年大牢,还会被世人耻笑。
明清时,如果同姓结婚,会被当权者强制要求离婚并遭受处罚。
堂兄妹同姓,就算排除血缘关系,也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则,所以,他们不能结婚。
无论表兄妹结婚,还是堂兄妹不能结婚,这都是古代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历史在特定时代的一种表现。
其实,情深似海,没有血缘关系也能成为亲人;同姓结婚,只要不是近亲,照样子孙满堂。
有书君以为,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爱而结婚,这才是最理想的婚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你会为了什么和一个人约定终身,然后余生与其厮守相伴,半生时间相互照料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因为相互欣赏,相互喜欢,以及心底的那份“爱情”。
爱情这件事,总是有太多的话题说不完,这大概是源于它本身的神秘魅力,使得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深陷其中,并且为了坚持爱,他们可以付出很大代价。大禹的妻子女娇,为了自己的爱情,等了丈夫十八年。丈夫为治理水患,在新婚第四天就离开家,一去十八载。在这期间她也思念丈夫,盼望丈夫,但她不曾埋怨,只讲全部思念寄托在诗中。最终盼得丈夫归来。
汉代的卓文君,与其夫司马相如是一对患难夫妻,但不料后来丈夫做官后心思改变,另纳新欢。她见此,没有指责,只用一首诗来告诉丈夫,希望他以后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学会照顾好自己。触动了丈夫的感情,挽回了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