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古代,同姓结婚是有违伦理的。
所谓堂兄妹,是指拥有共同的祖父、祖母,但却不是亲兄妹的兄妹,说得简单一点,即伯伯或者叔叔家的女儿。
另外,拥有共同的曾祖父、曾祖母,也就是自己的祖父与对方的祖父属于亲兄弟关系,这样按辈分排出来的兄妹,也可以称作是堂兄妹。
只要是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堂兄妹,必然是同姓,即拥有同一个姓氏。
而在古代,拥有同一个姓氏的男女,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很简单,因为这不符合礼法。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十分明确地说到,男子如果要娶妻子,是不可以娶同姓女子的。
并且,书中还特意交代,如果碰上买来的小妾,却不知道其姓名的话,那么就得必须找人占卜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是同姓。
“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礼记》
并且,针对这件事情,书里还特意举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例子,以劝导人们不要娶同姓之妻。
谁的例子呢?例子的主人公,正是鲁国的第25任国君鲁昭公姬裯。
当初,在鲁昭公的父亲鲁襄公去世之后,原本继承鲁襄公王位的是太子姬子野,也就是鲁昭公的哥哥,但可惜的是,姬子野登基仅三个月便去世。
这样一来,鲁国就必须得再立一个国君,最开始,朝中的大臣是极其不情愿立姬裯为新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他虽说已经十九岁,但还是孩子心性,说白了就是做事没分寸。
甚至,在史料的记载中,他在居丧期间,不仅毫无悲痛之意,反而面露喜色。
由此可见,这个姬裯着实是个不着调的人,但最终,在另一波大臣的支持下,姬裯最终登基,是为鲁昭公。
而在他登基之后,果然办事更加不着调,且完全听不得劝,娶妻一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在当时看中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但这个女子却和他同姓,也就是都姓“姬”,朝臣们认为十分不妥,因此就劝阻他不要娶这个女子。
但结果,鲁昭公置若罔闻,最终还是娶了这名“姬”姓女子为夫人。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鲁国人心里,觉得十分丢人,认为自己的国君都不尊重礼法,因此,鲁国的史官在撰写《鲁春秋》的时候,为了给自己国君脸上贴金,就只能将鲁昭公的这位夫人姓名隐去,只说她是来自吴国。
甚至在记载到这位夫人去世的时候,史官们也不得不这样做,仅在史书里留下了“孟子卒”三个字,完全没有提及这位夫人的名和姓。
当然,也正是因为鲁昭公的做事不靠谱,因此他最终也是在流亡途中病逝。
鲁昭公的这个例子,被后人专门放进了《礼记》之中以提醒后人,由此可见,不娶同姓之妻的习俗,是自古有之的。
另外,在另一本典籍《左传》中,同样也提到了不可娶同姓之妻的类似劝导。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同样也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导致晋公子重耳不得不流亡出逃。
而在他流亡至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满心看不起重耳,因此就不按照应有的礼法接待他,反而对他极其冷淡。
这个时候,郑国的大夫叔詹就引经据典来劝导郑文公,希望郑文公对重耳以礼相待,而在他劝导郑文公的话里,就有了这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且不说郑文公有没有听从大夫叔詹的劝告,但叔詹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足以说明,娶妻不娶同姓,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还有,在《左传》的姊妹篇的著作《晋语》里面,也有类似的话语。
“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乱灾也”---《晋语》
不仅仅是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到了离我们现代较近的明清时期,也认为娶妻不娶同姓是必须要遵守的礼法。
“是知礼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独也。”---清代文史大家顾炎武
所以你看,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这妻子不能娶同姓是自古就有之的规矩,也是古人一直在强调和遵守的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