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本侵华的本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投资→套现→再投资→再套现。
日本没有一口气吞下中国的财力,只能是一步一步地来。
先筹集首轮投资,计划拿下中国东北。
当东北被吞并,完成套现,一个投资加套现的完美资本掠夺就实现了。
拿下东北后,日本再次筹集次轮投资,计划拿下华北五省。
如果日军能拿下华北五省,那就可以完成次轮套现。再完成一次完美的资本掠夺。
可以说,这种蚕食对于日本而言,是唯一有效的侵华手段。
然而现在的问题却是,很多日本人并不满足于只吞并华北。
他们早就不耐烦了,早就想全面侵华了。
在这些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看来,就算三个月不能灭亡中国,也没关系。继续打,打上三年,不信灭不了中国。
如果三年还不行,就继续打。直到灭亡中国为止。
在灭亡中国前,谁敢阻拦,不让他们灭亡中国。谁就是日本的罪人,他们就要把挡路人清除掉。

一方面,是加大投入,可能会打亏本仗。
另一方面,是加大投入的声音太大,没人能在这时候降温。连天皇也不行。
再一方面,中国政府也无意媾和。
这样一来,无法顺利套现,结果可不就是玩大了么?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就是如此。
为了打长三角和华北,日本整军备战,动员了60多万人入伍。
但打下南京后,国府西迁,拒不投降,也不谈判。日本未能完成套现,玩砸了。
为了套现,不得已之下,日本政府只能继续扩军,向徐州、武汉发动新一轮进攻。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后来经过一年战争,看似是日本拿下了中国最富庶的东部沿海区域。但由于国民政府仍然不谈判,也不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敌后武装在日占区频繁活动,令日军无法在中国以战养战。

于是,结果就变成了日军在中国的行动,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不仅未能套现,而且还陷入了持续亏本的囧境。
打仗打成了亏本生意,而且亏本还是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这还怎么打?
现在网上常有声音,说日本人缺乏大局观。
居然蠢到用添油战术对付中国。如果直接全力一击,战争可能在1938年就结束了。
其实,这真是冤枉日本人的智商了。
当时的情况,不是日本不想全力一击,而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毕竟现实战争不是打游戏,你点点鼠标,军队和装备就爆出来。
日本当时现实的情况是,即便是杉山元那样的强硬派,也没想一波流打垮国民政府。
战争规模越打越大,财政投入越来越大,其实也出乎了他们的预料。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的时候结束。

打仗亏本,依靠战争解决不了问题了,该怎么办呢?
1938年底,日本近卫内阁想出了办法。
即提出“近卫三原则”。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国民政府身上移开,专心对付敌后的抗日武装。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日本高层,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再多打赢几场会战,再多拿下一两个中国的大城市,对于改变侵华战争的走势,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要想解决问题,实现完美套现,只能是一战打垮中国政府才可以实现。
而一战而打垮中国,日军偏偏又做不到。
这个时候,必须要换种思路。
只不过,由于日本的诚意不足,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回应。
加之,近卫内阁不久后倒台了。换成了对华强硬的平沼内阁。
所以,日本妄图诱降国民政府的企图也就未能实现。这个事件也就是只是侵华战争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影响到战争走势。

到了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纳粹德国在欧洲摧枯拉朽,先是与苏联瓜分了波兰,继而又摧枯拉朽干掉了法国。
日本看到德军如此彪悍,认为英国的注意力肯定会集中在了欧洲,无暇顾及亚洲。
于是,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对华态度比平沼内阁更激进的阿部内阁和米内内阁先后上台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