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内阁,有个共同点,就是均把重点放在中国,加大对中国政府的打击,希望早日解决中国问题。
也正是因此,所以我们就看到阿部内阁和米内内阁执政时期,日军在中国进行了一轮接着一轮的攻势。
先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和桂南会战,接着是五原战役和枣宜会战。
不过,由于日军发动的这些战役均未能击垮中国人民的抵抗决心。且日本也没能因为战争获利。因而抗战的大形势仍然维持不变。

1940年3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谈了近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扶持其上位,建立汪伪政权。
汪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再次180度大转变。又变回来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因为日本政府但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群汉奸卖国贼身上。
重用汪精卫之流,只能说明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是黔驴技穷了。
1940年7月,米内内阁因为外交上对美国软弱倒台。随后,近卫文麿第二次上台组阁。
随着近卫文麿的复出,日本将战略中心逐渐移到了东南亚。想着先搞定了西太平洋的英美势力,再回头搞定中国。
日本人的这种心态转变,与当年拿破仑入侵沙俄可谓如出一辙。
既然搞不定英国,那就先搞定沙俄。让英国断了联俄制法的念头。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搞不定,为什么日军不从中国关内撤军呢?
撤军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此举,无异于是原地自爆。与自杀没区别。
疯狂的日军中下层军官,肯定会发动类似二二六兵变一样的叛乱,把高层撕碎。
对于高层来说,撤军等于马上死。
相比之下,入侵东南亚,让那帮军国主义疯子去挑战英美,自己不一定会死。
如果能搞定东南亚,从东南亚攫取石油橡胶等资源后,再回头逼迫国民政府投降,“解决中国问题”,倒不失是一个明智之举。

1940年9月,在近卫组阁操盘下,日本加入轴心国,并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而此举招到了美国罗斯福政府的强烈反对。
作为反制,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法案借贷国。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中国。并提出照会,要求日军从中国关内无条件撤军。
1941年5月~6月,一批价值110万美元的援华物资和一批包含了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的美国支援队来到中国。
虽然这些物资和飞行员,对中国的抗战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象征意义却极大。那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1941年7月26日,见日本与德国的关系越走越近,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
五天后,又由于日本拒绝美国提出的要求其撤出中国关内的要求,美国政府宣布开始对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运。
此举,对日本是釜底抽薪的操作。
因为如果无法从美国购买战争物资,日本连维持在中国关内的军事占领都做不到。
为了解决问题,日本内部开始讨论对美开战问题。
1941年10月,就在讨论即将变成决议时,近卫文麿却退缩了,主动辞职,表示自己不想蹚浑水。
由于近卫文麿辞职,且其他文官也均害怕担责任。于是一向对华、对美持强硬态度的东条英机上台组阁。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军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到太平洋。
此后的三年半时间,日军虽然在中国关内又陆续进行了多次中等规模会战,如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石牌战役,常德会战等。
甚至在东条英机的支持下,侵华日军高层还策划了一个“五号作战计划”。企图集中40万兵力拿下重庆。
但由于日军的资源,大部分都投到了太平洋战争,因而在中国的会战,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而策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太平洋战争而服务。
比如1942年的浙赣会战,日军的目的就是摧毁国军在浙江的飞机场,以防止中美战机对日本本土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