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甲午海战的时候小鬼子就已经输了,那是小鬼子第一次赌国运,赌赢了,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赌了珍珠港[笑哭][笑哭][笑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时,就已经输了。
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就连一直选择忍让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强硬表态,宣布对日作战。
而鉴于国府态度的转变,日本高层对于该不该向华北增兵,也产生了分歧。
以时任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官员,不建议大规模增兵。
他们的理由是:中国关内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较差,而且也缺少石油、钢铁、橡胶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材料。如果日军大举增兵关内,很可能捞不到好处。与其如此,不如专心治理刚吞并不久的东北,待积蓄足够的实力后,再寻机对中国关内用兵。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大规模出兵关内,肯定是一笔赔本买卖。打仗就是为了谋利,赔本的战争,没有必要打。
应该说,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蚕食派”,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如果当时日军不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而是牢牢控制住东三省。历史可能会因此改变。
不过,像石原莞尔这种判断理智的人,在当时的日本只是少数派。
当时的多数派,是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为代表的“扩大派”。
他们认为,既然中日已经交火,就该趁着机会对国民政府进行致命一击。
能吞并中国最好。
即便吞不下,也要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拿下华北。
总之,在杉山元等人看来,七七事变是日本扩大在华势力范围的机遇,不能错失。
这两派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争论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到底该不该增兵的裁决权就递到了天皇裕仁手上。
当时,天皇不想出兵。因为苏联态度不明。
他担心日军大规模对关内用兵时,苏联在东北会有大动作。
但由于日本当时已经启动了战争状态,耗费大量外汇从美国购买了石油、废钢铁、原棉等战争资源。这些钱花了,如果不打仗,只会导致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剧,阶级矛盾被激化。
也就是说,战争机器已经启动了。如果不对外发动战争,日本迟早会因为内部的阶级矛盾而自爆。于是,天皇最终也就同意了杉山元等人的建议。
听闻天皇拍板后,杉山元很高兴,立马跑去跟天皇保证:三个月就能搞定中国。
杉山元的这一表态,即著名的“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杉山元当时说的是“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而不是三个月内“踏平中国”。
也就是说,杉山元计划在三个月内,用战争加政治手段逼迫国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
实际上,日军在增兵之前,就已经秘密派了特使到上海,想着只要华北那边开打,上海这边就开始谈判。以达到逼迫国民政府同意承认伪满,中国军队撤出华北五省,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缔结防共协定之目的。
只用三个月就灭掉中国,这是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正常人都不敢想的。
但是,由于日本舆论一向猖狂,导致日军上下对侵华战争缺乏清醒认识。
因此,当杉山元的狂言传到外界后,你一言我一语,就传变了样。
变成了“三月亡华”。也就是准备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时间还是三个月,但目的从侵吞华北变成了灭亡中国。
看到日寇如此猖獗的言论,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彻底被点燃。此时已经没人再敢轻言对日本媾和。
由于一边不满足于华北,另一边也不打算再妥协。于是乎,战争走势就没有按照杉山元原本拟定的“以打促和”进行。
而是失控了——日军要灭亡中国,反对与中国谈判。中国也决心抗战到底,拒绝谈判。
既然失控了,那么很自然,也就意味着对日本而言,玩脱了。
为什么说玩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