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这是给你的礼物。请收下。”一天下午,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复兴坊社区的人群中,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脱颖而出。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京”,不时给邻居分发饼干和糖果。“这些物资是我朋友爱莲桥公司提供的,主要发放给小区的老人和小孩。”
马特维耶夫给社区里的老人送礼物。
说话的男孩名叫EvgeniyMatveev,他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字:noble。谈起自己的中文名,马特维耶夫兴致勃勃地说,他14岁随父母赴京求学,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这个名字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俄语名字不太好记,所以当时就取了这个寓意美好的中文名。”
在上海防疫的特殊时期,高升做了一件和他自己名字一样的事——志愿者。他认为志愿者的身份与他自己的名字相呼应。
马特维耶夫给社区里的孩子们送礼物。
在马特维耶夫看来,能够从异国他乡为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负责收礼物,再包装,最后分发给邻居。”他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收到来自异国他乡的“问候”或多或少能给邻居带来一点好心情。“从实际效果来看,是真的。收到俄罗斯的礼物后大家都很开心。”
马特维耶夫给社区里的老人送礼物。
马特维耶夫说,他也想过穿上防护服做一名“大白”或“小蓝”志愿者,但相关要求更高,所以他选择了做社区负责人。在他看来,志愿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轻重之分。
马特维耶夫给社区里的老人送礼物。
四年前,马特维耶夫来到时尚的上海,在一家中俄合资企业工作。问他这些年对上海大妈大叔的印象如何?他用了两个字:可爱。“我们社区的许多志愿者是一些年龄的阿姨和叔叔。他们真的很热情。”
来自俄罗斯的礼物
例如,当马特维耶夫分发小礼物时,他遇到了社区里的几个退休教师。“他一看到我是外国人,就先跟我说法语,发现我听不懂。然后我告诉他我会说中文。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俄罗斯人。他马上用俄语回答‘谢谢你,同志’。”原来,这对老夫妇都会说俄语,这使马特维耶夫感到更加亲切。上世纪50年代,中国学俄语的人不少。这对老夫妻让他想起了他的爷爷奶奶,他能感受到在异国他乡亲人的陪伴。
马特维耶夫拿着邻居送的生日礼物。
不久前,它恰巧是马特维耶夫的30岁生日。他和女朋友在阳台上一起过生日,刚好被对面的邻居看到。邻居们不仅唱了一首生日歌《隔空》,还为他准备了两幅画。“这个是对面三楼的小朋友画的,这个是五楼邻居画的。这两件礼物太特别了。”马特维耶夫笑着回忆道。
给邻居马特维耶夫的生日礼物
目前,马特维耶夫最大的愿望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他坦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家里,都是“疫情”中的一员,希望尽快战胜疫情。
作者:张益 选稿:蒋昕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