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安区威海路上,巷子里有一家开了30多年的小馄饨店,在闹市区很有名气。没有营销,没有分号,只是一个门面不大的老字号小吃店,靠味道吸引远近的食客。甚至在2020年之前,店铺只接受现金,不接受网上支付。被顾客感叹为“极个别”。
最近,随着这次疫情的到来,弄堂小馄饨店开始在不开放食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将半成品小馄饨对外开放,更有慕名而来的热心居民为街坊邻居寻求大规模采购。
到目前为止,40个生馄饨几分钟就会新鲜装盒。
下班后,威海路上人来人往。
“哦,来吧,我要两盒生馄饨。又是多少钱?”一辆电瓶车从东边开来,停在巷子小馄饨店门前。戴头盔的女士从车里冲出来,走进了商店。
“好吧!24块钱,等一下!”店员打电话来。
店内原有的用餐区座椅早已放好。临门的一张桌子上,一个戴着口罩的手工艺人正在做小馄饨。当一个新客人到来时,他立即根据他需要的数量包装肉。他右手拿着筷子,从一个白色的盘子里夹起肉末,塞进肉皮里。他用左手熟练地折叠它。一个小馄饨只揉两下就包好了。旁边的店员马上把包好的馄饨装进透明的盒子里,每盒20个,盖上盒盖。
没过几分钟,装着两盒生馄饨的袋子就递到了女顾客手里。女顾客微信支付,坐在门口的店员一路招呼她到人行道上。女顾客把馄饨挂在电动车把手上。聊了一会儿,双方挥手告别。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卷发大妈端着空锅冲了过来:“帮我把两碗小馄饨放这锅里!”这位阿姨告诉记者,她住在隔壁的威海别墅,天气热她不高兴,就来这里买些小馄饨吃。“我已经在这里吃了几十年了。如果我现在不能在大厅里吃,我会把它买回来。还好比较近。”
付完钱,阿姨站在价签前仔细看了看。她点了红烧猪排、红烧猪肝、麻辣烫肉等一些新“浇头”,准备带回去当配菜。“我家饭量小,浇头就够了。这里的浇头味道不错。”
每天用80-100斤小馄饨皮,生熟销售比例7:3。
“现在来这里的基本都是熟客。”记者采访时,巷子小馄饨店老板蔡新民正在电视上看疫情防控会议,十分关心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
自6月1日开店以来,吸引了远近的老顾客前来购买,甚至还接到了外地熟客的电话。为了疫情安全,蔡老板谨慎地谢绝了外地的长途采购需求。
“意大利面不适合外卖,即使是生的。在没有整个冷链的情况下,在大热天运输感觉有风险。所以这里暂时没有线上外卖平台,只允许顾客提出要求。”
2020年春节前,这家店甚至只收现金,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它因其个性而受到附近居民和白领的称赞。2020年冬春季,第一波疫情来袭。为了减少现金接触,店里开通了微信支付,这是第一次“触网”。
今年春夏的这场疫情,让弄堂小馄饨馆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以前店里的主要食物都是在食堂上,现在食堂打不开了。生馄饨和熟馄饨的销售比例在7: 3左右,已经成为销售生馄饨的主力。”尽管如此,不管顾客是来买生馄饨还是熟馄饨还是其他饭菜,店员总是提醒要保鲜,尽快食用。
“味道为王”一直是这家高级馄饨店的立身之本。在其他标准化连锁中,1斤馄饨皮可以包装100个左右的小馄饨,但蔡老板很难估算出自家馄饨的销量。“我不直接用市场上买的皮革。我买回来之后,还要在店里重新加工。有薄有厚有形,包括加鸭蛋和鹅蛋。可以说这里的小馄饨皮很特别。”现在每天馄饨皮的消耗量大概在80-100斤左右,如果天气不好下雨就更少了。
至于馅料,蔡老板认为最重要的是原料好。30多年来,商店只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那里拿货。如果暂时缺货,宁愿空也不要轻易转向陌生供应商。巷子小馄饨店为了做专门的小馄饨,连大馄饨都不卖。
热情的“上校”上门,将街头小吃送进社区。
今年5月,徐汇区某小区居民宋女士担任“团长”,为居民买菜。到了6月,深受邻居信任的她还在给大家找好吃的,老字号鲜肉月饼,酱鸭,凉面,网红潮牌面包……甚至还有威海路上的这家巷子馄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