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个怀旧剧场。
“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
在开启某种基调的今天,这句经典的旁白依然广为流传。对生活中烹饪的认真态度,在短视频的BGM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弹指一挥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居然已经播出十年了!
“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
2012年5月14日,这部纪录片第一季首播的时候,我的宝宝还没出生,还是个瘦子。她不吃宵夜,白天普拉提,晚上轮流练比克拉姆瑜伽,对碳水化合物食物抱怨很深。10年过去了,宝宝一直到处跑。平日里她最喜欢收藏的是点评网站美食网的红餐厅。宵夜天天拿出来,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快乐的胖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吃货”这个词在当时成了一个昵称。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海报
那时候《舌尖》刚播的时候,大家真的是议论纷纷。家家户户舔屏,淘宝特产卖家都有说有笑。毫不夸张地说,纪录片的带货能力堪比李佳琪。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在网上谈论影片中的食物,同时在淘宝上下单。
第一季我带了螺蛳粉,诺登火腿,松茸,毛豆腐...
螺蛳粉
第二季我带火了遂昌冬笋和雷山鱼露...
雷山鱼露
第三季,不说美食,就说山东章丘的手工铁锅,济南的刀,银杏案板,四川的老咸菜坛子...
第三季度铁锅卖断货时商家发出的通知。
据“淘宝数据”发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5天,就有超过584万人去淘宝寻找小吃和特产,搜索次数达到471万次。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的有2005万人,售出729万余件。买菜高峰从11: 00、16: 00逐渐转移到17:00-22:00。
纪录片播出后,淘宝上销量增长最快的原本是冷门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牛奶粉丝等。其中,云南诺登火腿最受青睐,5天内成交额增长17倍。1月份淘宝最后一家诺登火腿店售出的45件火腿中,有44件是在节目开始后被订购的。
可见半夜放“毒”,“毒性”极大。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一啄,酸甜苦辣一餐。”
从食材的采集、食物的制作、食物的历史、制作方法的传承、当地的饮食文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还有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一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观众从美食的前世以及背后的世俗中了解到了真正的中国美食和中国人。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最近登上微博,看到还有人在评论“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我还是满眼湿润。”
从此,美食纪录片迅速崛起,总有那些失眠多梦、分手后肚子痛得不行、被甲方逼得熬夜的工作者,靠着五颜六色的美食纪录片顽强地活了下来。
不得不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诞生,在那一年影响很大。最突出的两点是:
首先,它让国人更加关注纪录片,国产纪录片逐渐从地下脱颖而出;十年后,不仅各大视频网站单独开设纪录片频道,院线上的国产纪录片数量也逐年增加。
其次,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吸引了更多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美食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关注,颠覆了外国人一直以来心目中的中国美食。
毕竟唐人街外国人熟悉的中餐,也不过是中国人不知道的几样“中餐”,比如左的鸡肉、牛肉西兰花等等。一个美国脱口秀演员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他一直认为幸运饼干是由一个会在厨房算命的亚洲厨师做的。结果他来了中国,发现中国没有这个东西!
有专业人士评价,在《舌尖》展现的美食背后,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亲情,有人也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和观点,这恰恰是国际纪录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