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今天打开某音,这句经典的旁白依然广为流传。一句严肃对待烹饪的人生态度,已在短视频的BGM下百味丛生,一掰手指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居然已经开播十年了!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2012年5月14日,这部纪录片第一季首播时,我的娃还没生,自己还是一个瘦子,半夜不吃夜宵,白天普拉提,晚上热瑜伽轮着操练,对碳水食物的怨念颇深;十年后,娃已满地跑,自己平日最爱搜集的,就是某点评网站美食网红餐厅,夜宵外卖每天吃着,吃成了幸福的大胖子。如果没记错的话,“吃货”这个词,就是在那时成了一个爱称。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海报
遥想当年,“舌尖”刚播时,真是人人谈论,户户舔屏,淘宝特产卖家个个笑逐言开。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纪录片的带货能力堪比李佳琦。观众几乎都是一边在网上热议片子里的食物,一边在淘宝下单。
第一季带火过螺蛳粉、诺邓火腿、松茸、毛豆腐……
螺蛳粉
第二季带火过遂昌冬笋、雷山鱼酱……
雷山鱼酱
第三季先不说吃的,带火了山东章丘的手工铁锅,济南的刀,银杏木砧板,四川老泡菜坛子……
第三季铁锅卖断货时,商家发布的通知。
“淘宝数据”发布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后5天,584万多人上淘宝找零食特产,搜索次数达471万次,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余万件。食品类的购买高峰,也逐渐从此前的11时和16至17时,向22至24时转移了。
该纪录片播出后,淘宝销量增长最快的食品,是原本冷门的毛豆腐、松茸、诺邓火腿、乳扇等。其中,最受宠的是云南诺邓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长了17倍。淘宝上一家诺邓火腿店近一月卖出的45件火腿中,有44件是在节目开播后才下单的。
可见,深夜放“毒”,“毒性”忒大。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从食材的采集,食物的制作,食品的历史,制作方式的传承,地方的饮食文化,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餐桌上的美食,还有人和食物的关系,之所以第一季能够爆红,是因为观众从食物的前世今生、食物背后的人情世俗,了解到真正的中国美食和中国人。
《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近日登上微博,看到现在依然有人评论,“至今看《舌尖上的中国》,依然盈眶湿睫。”
美食纪录片从那时便迅速崛起,总有那失眠多梦的、分手后不能委屈胃的,被甲方逼着熬夜的打工人,靠着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纪录片顽强活了下去。
不得不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腾空出世,在当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最突出的两点就是:
首先,它让国人更多地开始关注纪录片,国产纪录片渐渐从地下浮出水面;十年后,不仅各大平台视频网站都单独设立纪录片频道,登上院线的国产纪录片也逐年增多。
其次,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令更多的外国观众被中国美食和中国人传统美学所吸引,颠覆了一直以来老外印象中的中国美食。
毕竟,在唐人街的老外们熟悉的中餐,仅仅是那几道中国人也不了解的“中餐”,比如左宗棠鸡、牛肉西兰花等等。一个美国脱口秀演员在脱口秀里吐槽说,他一直以为,幸运饼干是个会算命的亚洲厨师在后厨里制造出来的,结果呢,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压根没有这玩意儿!
而有专业人士评价说:“舌尖”所展现的美食背后,有的人看到了乡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亲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的解读和观点,这恰恰就是国际化纪录片的特征。
从“舌尖体”的广为流传就能证明这一点。“舌尖”的旁白,每个词都认识、听过,但重新组合起来,却特别有新意有意思。有人总结说,“舌尖体”标准格式为:环境+人物+动作+目的+心情+意义+感慨,然后堆砌一些形容词,听起来很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