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形容大鱼头,用的是“精彩”;
比如形容调味品,用的是“浩浩荡荡”;
“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用曹雪芹的话来说,“多了几分精致的淘气!”
在第一季中,我最喜欢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出于一位终身豆制品爱好者的大局观,我认为,这一集真是集中国智慧之大成,其中,对石膏点豆腐的思辨,令我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心生感动。
胡学兵在制作豆腐。
“秤盘里的白色粉末是石膏,它是把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关键,胡学兵对于石膏的纯熟运用,和他的祖先如出一辙,在煮沸的豆浆中,变性的蛋白质和石膏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这种变化如此巨大,以至于在瞬间就可以觉察到,遥远的年代里,石膏常常出现在中国术士们的秘籍之中,而它和豆腐的渊源据说也恰恰与此相关,很多人相信,2000多年前,正是热衷炼丹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中用豆浆培育丹苗时碰巧加入了石膏,于是无意间促成了豆腐的诞生,不管事实是不是真的那么富有戏剧性,中国人必定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才让豆腐最终成为了一种了不起的中国食物。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无限包容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
毫无疑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当年的收视神话,不仅在同时段收视率全面打败电视剧,更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舌尖”走红后,直接带动当年纪录片销售超越前一年的150%,简单地说,“舌尖”出现前,顶级纪录片一分钟十块钱,“舌尖”出现后,顶级纪录片狂飙到一分钟一万块。而当年“舌尖”的DVD也在一周内卖出16000套。
自然,“舌尖”的成功离不开顶配的创作团队,不仅依赖于陈晓卿扎实的文学功底,还有陈立、蔡澜等资深食客的倾囊相助,也得益于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多年积攒的“美食学问”。受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卡罗·佩特里尼一本名为《慢食运动》的书的启发,“美食学与下列领域有关,第一植物学、遗传学以及其他自然学科,就是多种食物进行分类、给予它们保护;第二物理学、化学,选择最好的产品,研究如何料理;第三农业、畜牧业、作物学,关心优质生产和原材料的多种多样;第四生态学,因为人类在生产、运输、消费过程中改变自然、人为所用……”她据此来划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这种认真研究的拍摄理念,也延续到在“舌尖2”几位80后的导演身上,他们被要求两年之内走南闯北,他们临出发前还收到更加具体的指令:要熟悉当地的植被覆盖、温度湿度、拍“50块钱”以下的食物、坐当地的交通工具等等。
所以,这对所有宣称“拍纪录片是低门槛的”那些人是一个耻笑,因为拍纪录片=科学研究,当然只想拍一部纪录片给自己欣赏的除外。
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到2018年的《风味人间》,陈晓卿可谓“吃”心不改,他对美食的爱真是情比金坚,现如今美食纪录片四处开花,像《人生一串》《寻味顺德》这样的好片也与日俱增,但仍没有一部能够超越《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可能对于被各种好看好吃的美食塞饱而逐渐挑剔的观众来说。好吃的味道,的确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正像陈晓卿所说,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好了,我去吃我老爸做的酸菜馅饺子了。
原标题:想当年|十年前,这部纪录片的带货能力堪比李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