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3.0:传统与现代,保留城市的鲜活记忆
统一升级后的菜市场一扫污水困局,不遗余力地升级“硬件”设施。与此同时,一些菜市场选择收集弥漫在老城区的烟火,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设立“乡土材料博物馆”,凝结着鲜活而炽热的岁月记忆。
双塔市场位于苏州古城中心,这里曾是一个濒临拆迁的老菜市场,如今已成为和真人的“桃花源”。走在市场里,青砖灰瓦飞檐的建筑美学贯穿始终,复古的灯箱在棋盘式的摊位间摇曳,整齐的蔬菜水果为平淡的货架抹上了一层亮色。
再往里,咖啡、鲜花、书店等业态点缀其间。说着吴侬软语的阿姨和拿着笔记本电脑的白领坐在邻桌,构成了一幅新颖却和谐的生活画面。
“很多人觉得菜场应该往超市方向走,但我觉得菜场真正的魅力在于烟火的味道,在于这里各种人的相遇。”设计者沈磊希望用菜场一角承载热闹、市场化的老城风情,再现“夜市卖藕,春船载再续前缘”的繁华姑苏。
还有一个藏在扬州弄堂里的古菜场。出东关街,穿过国庆路,然后向西走到蔡一街。蔡一街农贸市场在街的东北角。高高的灰色瓷砖、红色灯笼、木制窗花...运河沿岸的一切都收拾得古韵清波。
在红色烫金的招牌下,粮油、大米、面粉、鲜肉、水产品、熟水果整齐地堆放着,顾客们喜欢乘船在其中慢行,听着两岸商贩的吆喝叫卖,重复着水运闹市的繁华。
“这条老街的老菜市场基础设施早已落后,与老街的环境不协调,急需升级改造。”据广陵区东关街道蔡一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邱云川介绍,蔡一街农贸市场的改造与“古城新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不仅配备了排气系统、电子触摸屏、室内音响等硬件设施,在环境氛围上也有了全新的设计。“改造后的菜市场既有颜值又有智能,商贩卖得开心,邻居买得舒心。”
记者手记:在城市更新中,很难放弃烟火
有人喜欢现代尚超的时尚,五颜六色的商品勾勒出精致有序;也有人偏爱传统菜场,看似喧嚣的场景,包裹着火热的生活。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菜市场的改造是必答题,但除了标准化建设,菜市场也动态记录着时光的变迁和我心中的乡愁。
在2公里外的南湖菜市场周围,密密麻麻分布着4个大型菜市场,几代人的青春在早晚城市的繁华声中穿过。迎宾市场关闭后,很多摊贩被分流到异地,但总有怀旧的顾客一路追寻,固执地保留着味蕾的记忆;三七巷灰色的房屋下,老城南的烟火,随着上升的热度,在每一个石阶上温暖地蔓延;在百年巷,不管来来往往的游客有多少,总有人拐进偏僻的小店,品尝人潮之外的味道...
正是菜市场的存在,让高楼环绕的城市不再孤独,也让更多的城市居民看到了生活的模样。
江苏新华江苏网记者余婷白李娟
编辑:于婷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喻婷 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