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随着毽子的起落,身体得到了锻炼,柔韧性和协调性得到了培养。
刘畊宏和他的毽球运动风靡全国。那天,正在瑜伽垫上左脚右脚上窜下跳的孙子,突然回过头来问我:“奶奶,你会踢毽子吗?”“是的,当然。小时候,奶奶……”话题开始了。
我们农村的孩子,小学毕业后,一般都是帮大人干活。如果他们有空,就会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一个团队里有十几个同龄的孩子。我们女生都喜欢踢毽子。
踢毽子,首先要做毽子。那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一些老一辈留下的铜钱,不知道真假。反正外圈内侧都是铜币。一个经常绑在妈妈的脖子上,用来刮,另一个是女孩子用来做羽毛球的。有了硬币,我们就去找队里的大公鸡。鸡毛是毽球的灵魂。我们不叫公鸡公鸡公鸡,而叫“公鸡”。有些又高又大的公鸡甚至被称为“鸡头公鸡”。“粘头”在乡下是“傻子”的意思,大概是形容公鸡走路的笨拙样子。
要做羽毛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玲玲的公鸡,因为它太漂亮了。它长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在阳光下像天鹅绒一样闪闪发光,摸起来细腻、光滑、柔软。
周三是“半天”,也就是只上半天课。午饭后,我们将去玲玲的家。大人们下地干活去了,几个小姑娘开始追着大公鸡拔毛,可大公鸡怎么会轻易屈服呢?它开始飞快地跑,从东跑到西,来回追了好久。我们还是没能抓住它,但我们都筋疲力尽了。
小花说:“我们得想个办法。”她从家里拿了半碗米饭,撒在玲玲的鸡笼前,然后叫大家躲在门后。公鸡可能也是又累又饿,东张西望,于是大摇大摆地走到鸡舍,低头津津有味地啄起地上的米饭,我们一哄而上,把它推倒在地。大胆的小花抓着鸡头,娇滴滴的小卫士压着尾巴。玲玲负责按住它的翅膀,而我开始拔它翅膀上漂亮的羽毛。首先我在它的翅膀上选了一根比较粗的羽毛,然后在它上翘的尾巴上挑了几根最漂亮的。每拔出一根,大公鸡的小脸就轻轻抽动,扭动,但我还是摆脱不了被朋友按住。刚拔完五根羽毛,玲玲就喊道:“好了,好了,我拔的羽毛太多了,不能让妈妈看见。”
有了鸡毛,下一步就好办了。找一块10cm见方的布,剪成一个圈,绕在铜板上。把那只翅膀上的羽毛尖剪掉,留一根2厘米的根,剪下来就成了十字星。缝在铜板上,铜板是毽子的底座。然后将其他较细的鸡毛插入羽管,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完成了。
大家开始依次踢毽子,不需要训练。似乎每个人生来就有技能,只是有的玩的多,有的玩的少,有的有点骄傲,有的有点气馁。大家都说多练习就好了。一开始动作有点简单,就是把毽子扔上去,然后用右脚内侧脚踝接住掉下来的毽子,以此类推。慢慢开始变花样,跳,敲,转,连转,左右开弓,各种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有时,我们也有比赛,看谁打得越来越好,我们有多数人或少数人的争论。我不是最好的球员,也不是最差的球员。
在千变万化的踢毽子过程中,随着毽子的起起落落,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柔韧性和协调性。当时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打羽毛球和踢羽毛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岁月转眼就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前的童年往事,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有趣有趣。
(胡玉美)
作者:胡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