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五花八门: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在家长群里“遇龙”,老师会特别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有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有家长表示“打累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参加劳动后成长良好。但是“打卡”太频繁,也会影响家长和学生的生活。(6月16日《广州日报》)
“打卡式”学习是督促孩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幼儿园,要求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打卡,孩子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喜欢,再到习惯形成,坚持读书打卡,为孩子打开一扇新的兴趣之门。比如学校要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的引导,孩子的配合,可以让家长好看,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提高工作知识和技能。
一些家长反映“打卡”并不容易。每天“打卡”需要一个半小时。为了拍照,还需要准备好比较好的手机和平板,家庭环境要足够宽敞漂亮,家里的东西要整理的井井有条...生一个孩子不容易,父母忙于为孩子读书,这让一些父母很纠结。
小学生“打卡”忙,是家长多重职责的表现。家长要做摄影师、导演,按照老师的意图给孩子拍照或录像;为人父母,为人师,为人指挥,纠正孩子的发音,指导孩子的学习;作为家长的资料和安全员,负责收集孩子手工作业的资料,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当父母是广播员、运动员,父母要负责给孩子讲故事,带领孩子一起运动,引导孩子正确的运动姿势;有些父母想成为监督员、顾问、司机、厨师、营养专员...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被安排打卡过于频繁,很容易陷入教学的争议中。与老师和学童一起完成必要的娱乐和学习任务是工作职责;给家长分配任务,统计任务完成情况,显然是把教学事务搬到家庭里,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所以学校培养孩子的责任就转嫁给了家长。
俗话说“不教,父之错;教学不严,老师懒。”小学生忙着打卡,家庭的责任和幼儿园、小学的责任混为一谈。有两大危害:一是容易导致教学形式主义盛行,忽视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科学,弱化教学责任;二是家庭化、社会化的教学任务增加了社会压力和负担,容易束缚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无法因材施教。这会使专业教育不专业,家庭教育不老练,理想的教育应该防止这种不伦不类的病态。
学童的“打卡”是家长的另一项作业,增加了家长的负担。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变相布置作业,老师通过家长发号施令,不仅家长不高兴,教育部门的态度也是一贯的坚决。不能因为孩子有一些好的方面,就纵容孩子“打卡”的现象,纵容幼儿园、小学对家长的要求。幼儿园和小学要解散一些家长小组,注意减轻家长的负担和压力,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相关文件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作者:卞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