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站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在车站屋顶每隔一段距离安装采光天窗,保证白天有足够的阳光照射进三层高铁站台。同时,剩余的屋顶位置也得到有效利用。通过铺设光伏板,为车站的照明、供暖、制冷和通风提供绿色能源。据估计,每年可产生超过7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
记者注意到,二层候车室虽然位于三层高铁站台正下方,但依然灯火通明。原来高铁的站台层地面设计也是个谜。
“三楼利用特制的‘光管’装置将自然光从天窗导入二楼候车室进行照明,同时配备补光装置,无论夜间还是雨天,都能实现全天候照明。”中铁建工集团北京丰台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徐辉告诉记者,北京丰台站的200多根“光管”都有自洁功能,不需要维护。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量约95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900吨以上。
但丰台站将自然光运用到极致的设计,也是中央光庭将车站“一分为二”。“二楼候车室很大一部分被高铁轨道覆盖,采光条件稍差。所以我们把三个高铁站台列为一组,在车站中间留出一个中央灯室,大大提高了整个候车室的空感。”马辉透露,中央广庭创新应用新ETFE膜结构,既满足采光,又感受不到阳光的刺眼,提升了乘客的候车体验。
站内设置智能照明系统,通过计算机集中、时钟定时等控制手段,实现智能照明和节能控制。在自然光照、显示屏较大的地方,安装照度传感器,可以根据当前照度值自动开启或关闭不同的照明设备,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不仅仅关注照明和节能,类似的绿色匠心存在于北京丰台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
“双层停车场的设计节约了土地资源,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徐辉介绍,高铁是以“空”运行的,车站承担着很重的负荷。为承受高速和普速列车的动荷载,北京丰台站钢结构总用钢量近20万吨,具有构件种类多、单体构件大的特点,需要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
因此,中铁建工项目团队通力合作,以三维模型为载体,自主研发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了丰台站主体钢结构从原材料加工、工艺运输、焊接到后期结构安全健康检测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可追溯。
施工人员通过扫码、拍照、上传,自动将施工资料与平台上的钢构件绑定。“无论是钢材生产厂家、现场吊装时间,还是焊接时的现场环境,所有的信息在平台上都一览无余,真正让数字化技术落地。”徐辉说,据统计,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1%,综合节约钢材消耗4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00吨。
温馨便捷的旅行驿站
除了绿色低碳,北京丰台站还突出人性化和便捷性。
“一个车站,用不用,乘客说了算。”徐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丰台站的每一个角落、柱脚、电梯拐角都被修圆,为乘客带来更舒适、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当记者走进候诊室的一间母婴室时,看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母婴设施,如婴儿床、护理台、折叠式安全座椅等。,全木质装饰搭配绿植和盆栽显得格外温馨。母婴室不远处,有一个儿童娱乐区,全是软装。丰富多彩的娱乐设施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不仅如此,北京丰台站还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共有23个无障碍厕所,集成了无障碍电动滑动门、安全扶手杆、紧急呼叫按钮等设施,充分满足了残疾人的需求。通过“爱无阻碍”的设计,为乘客打造一个安全、人性化、体贴的旅途驿站。
除了无障碍厕所和母婴室,车站还设置了两个重点旅客服务区。对于老人、孕妇等重点人群,车站工作人员将免费提供“一对一”服务,确保乘客安全顺利乘车。“旅客可以在12306上提前预约,我们会根据预约量提前安排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王坚说。
如何保证乘客在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站内不迷路,是设计者和铁路运营部门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记者发现,除了独特的绿色景观和一排排温暖的黄色座椅,站内最常见的就是路牌。按照北京丰台站的设计,前20个数字对应普速列车检票口,21号到32号高铁列车检票口,东南西北西北四个方向也标在指示牌上方。
“作为一个特大型车站,北京丰台站候车室的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方便乘客出行。”王建表示,车站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乘客前往相应的候车区域。“比如车站有很多静态的标志,站内也有很多流动的岗位。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