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有地有钱,运动场地资源有限。不过区里的运动空房是中心城区最密集的。看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黄浦区体育场馆总面积为873476平方米,其中国家统计标准体育场地面积为484806平方米,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为388670平方米,居上海中心城区首位。再看另一组数据。目前,黄浦区共有卢湾体育中心、黄浦市民健身中心、工人体育馆等大型综合性公共体育中心,424个社区健身中心或点,16个市民体育馆和后体育馆,26条市民健身步道,3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4个老年体育保健所,14个市民体育场。公共体育设施种类丰富,布局合理,社区居民15分钟内可到达最近的健身休闲点。
上海首个市民体育场闪亮转身
五年来,黄浦区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了一大批公共体育场馆。2004年竣工的盐阜公园市民体育场是上海第一个市民公共运动场。2019年,球场通过智能化升级成为共享操场,为市民提供更专业、安全、便捷的篮球场地。毗邻体育场,在绿树掩映下,还有一个翻新升级的教育健身园。原来,这家健身中心有集力量训练、智力休闲、康复保健、体能测试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器材,还有塑胶健身步道,不仅辐射周边居民,还吸引附近白领下班后休闲。
通过引入共享运动场地的“互联网加运动”技术,既减轻了街道原有属地化管理的负担,也更好地满足了年轻人对运动的需求。盐阜公园升级后的市民体育场,由原来的四个非标准体育场变成了两个标准篮球场,可分可合,适合各种比赛需求。库里等NBA球星在球场上留下的手印和脚印,成为吸引篮球迷的又一“卖点”。
市民健身站照顾“一老一小”[S2/]
2021年8月,黄浦区首个市民健身站——老西门街道市民健身站正式投入使用。健身站就在蓬莱商厦,在闹市区空出这样一块场地,很有价值。据介绍,这层楼如果租给企业,每年租金近60万元,还不包括企业的税。利用这块场地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不是算经济账,而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驿站主会场,你会看到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健身器材,空房间的色彩设计也采用了年轻的橘色和蓝色。跑步机、椭圆机等设备是最新的智能健身终端。老西门街道市民健身站在设计之初,就定位于体育健身设施空之间更新升级的智慧运动馆,旨在实现智能化管理服务,构建全年龄段健康提升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科学健身指导。根据驿站功能分为有氧区、力量区、老年运动区、儿童活动区。有一个多功能健身房和淋浴设施。这样的设计非常贴合周边老城区居民的特点,可以兼顾“一老一小”,适合全家一起健身。
在老年人运动区,除了一些低强度的健身器材外,还配备了医疗康复级别的无障碍设备、较低水平的健身车等设备,提供给行动不便的市民。周边老城区的中老年居民无论是想健身还是放松,都可以一边俯瞰远处的风景,一边放松筋骨。五年来,黄浦区将市民健身站作为未来打造“十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重要环节,科学利用空间空,不断拓宽市民健身站建设路径。市民健身站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和科学的个性指导,优化完善了体育服务健康闭环管理体系,形成了促进运动、医学、营养一体化的新模式,建立了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改善,将为更多市民提供体育促进健康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