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李刘雪娇秋枫
黎族聚居的村,是海南五指山主峰脚下的一个村庄,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环抱。走进村口只要问一句“谁会织李进?”村民会指着村子尽头的农舍。
那是王的家。她今年40岁,是村里少数几个懂得李进全套编织技艺的人。当10岁的时候,他对看他的祖母织黎锦很感兴趣,所以他站在织布机旁看她的织锦。嫁到莫那村后,她也外出打工,后来选择回村,在家摆摊织李锦,继续“守护”奶奶的手艺。
现在村里有女人跟她学织锦,村里还有人会请王帮忙给黎族姑娘做嫁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王都会穿上自己的黎族服装,跳起竹竿舞。
5月27日,王抚摸着衣服上十几年都没有褪色变形的花纹,告诉封面新闻:“我们的李锦很漂亮。织好它并不容易。毕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还是要传承下去。”
王叶把脚踏织布机从房子里拿出来,放在摊位上。摊位上挂着李自己做的服装和包,经常有游客租她的衣服拍照。
叶榛记得当她年轻的时候,她的祖母总是坐在她家门前的草席上,腰间带着一根木棍,一只脚踩在上面。五颜六色的布被两根木棍摊开,然后铺在她的腿上。她手里的木棒和木刀在彩线间来回穿梭,可以“换”一套新衣服了。她年轻时,有时会弄乱祖母的线。年纪大了,对她在做什么更好奇,总会悄悄靠过来看她忙。
长大后她才知道奶奶是织锦缎的,那些棍子就是腰织机的设备。腰前的叫腰劲棍,脚上的叫拉棍,提花的叫综丝,像大刀一样用来打纬。织好经纬,鲜艳的图案落在布料上,最后变成了她的小裙子。
叶榛十岁时,她的祖母开始教她织锦。“起初,这很简单。一小块布没有图案。”奶奶把缠着线的织布机绑在腰上,手把手地教小孙子往哪里踩,打纬刀往哪里插。“她很有耐心。如果李进想织花纹,她会告诉我在这里提一下。一步一步来,我觉得她织得多,学得快。”
她还记得小时候总听奶奶说不会织锦就没衣服穿。她那一代生活贫困,连锦缎线都要自己纺。“她会把棉花弹松,然后在腿上搓,搓成条状。”看着奶奶拧纺锤,棉条拧成了一条细长的线。“我帮她用木架绕线,还是比较麻烦。”叶榛笑着谈起奶奶,提起李进,脑海里总是记着奶奶温柔耐心的教导。被她手中漂亮的李锦吸引,今天能织出精美的图案。20多年过去了,即使长大后可以买更多款式的衣服,王还是觉得李锦做的衣服最漂亮,就像小时候一样。
对于黎族人来说,他们需要在生活中的重要场合穿传统服装,尤其是结婚。
“我们娶媳妇,婆婆要准备一件李锦做的衣服。这件衣服会穿一辈子,每个人都得有一件。”叶榛介绍了他的婚纱。衣服的肩线和下摆是编织的条纹,而裙子是用一块李锦做的,头饰是用珠子做的,上面有“幸福”二字。她已经40岁了,穿了十几年的衣服依然光亮如新。“这不是我保存完好、精心编织的李进。它天生坚固耐用,不会褪色。”
这种鲜艳的颜色也来自大自然。王不记得奶奶是怎么染的线了。邻村李金飞的传承人王秀丽展示了这一过程。她指着后院的植物介绍,“这是靛蓝,可以染成蓝色,这是苏木,染成红色。平时想染的时候,自己家里挑一些。”王秀丽的家庭仍然保留着姜黄、栗树皮等植物。一团团干了的彩色棉线挂在墙上,等着变成她手里的图案。
王秀丽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李锦织的挂毯,屋里摆满了她做的衣服。“像这样的一套,图案很复杂,要半年才能做出来。”她指着一身华丽婚纱的李。“婚礼,大家都喜欢喜庆,红的多。绣的图案一般是螃蟹、青蛙、人形,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叶榛是村里少数几个知道全套织锦程序的人之一。村里小伙子娶个媳妇,经常请她帮忙做嫁衣,能挣1000块钱。她做婚纱很快,不忙的时候,半个月就能做好。黎锦的编织工艺非常复杂。纬纱在两层经线之间来回插入。要想织出漂亮的图案,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提起彩线,力度要均匀,这样织出来的布才会整齐、密实。她能织出客人喜欢的颜色和图案。“看到漂亮的图案,我就自己学,钻研,画在纸上,慢慢看,就能织出来了。这很难,因为我喜欢。”她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