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是商业
一般而言,能够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就能成就一门好生意。可一旦商业叠加了慈善的、公益的因素,人们就不免会改换一种眼光。
当初熊爪咖啡开业仅21天就收回了成本,但行内依然有一种说法,认为“熊爪不懂商业”。因为有些问题似乎看不清楚:譬如顾客选择熊爪,真的是因为咖啡好喝,还是因为形式新颖?聋哑人当咖啡师,究竟是短期的经营亮点,还是会有长期的爱心效应?熊爪能够成为一种“模式”吗?
这一次,熊爪咖啡推出由盲人经营的“种子咖啡店”,从选址到产品设计,再到远景规划,似乎都在给这些问题找寻答案和出口。
华润时代广场3号门外的广场空间,就是熊爪咖啡的所在地。天天说,把咖啡店开在一个白领上班下班、午餐晚餐的必经之路上,降低他们的到达成本,增加他们的到达概率,就一定会有人来光顾。华润时代广场既有商业又有办公,还临近地铁,集合了逛街的、上班的、路过的各类人群。“天然就是开咖啡馆的地方。”
而为了强化顾客的黏性,从熊爪咖啡到“种子咖啡店”,“好喝”都被视作是产品开发的根本逻辑。“我们选择了一种售价较高的牛奶,尽管70%的顾客都会消费拿铁,而每杯拿铁里牛奶的比重占到90%,成本将大大提升,但咖啡口感也确实提升了。”天天说。
此外,熊爪咖啡还在云南包下了一座农场,自己种豆子,自己烘焙并设计风味,还雇用了大量当地的听障人员。
“这里面有公益的成分,但首先是生意。”天天甚至已经憧憬过今后开设400家门店,并成功上市的具体景象:“我想带着400个店长去敲钟,就让他们戴着‘熊爪’,穿着人偶的服装上台。敲完的一刻,所有人把头套摘下来,让全世界看看这些看不见或者听不见的年轻人长什么样子。这是件多牛的事情。”
第一家“种子咖啡店”开业后,天天要把这件牛事做下去的意愿愈发强烈了。原因是他很想雇佣的一名年轻盲人员工是一个没有亲属、常年住在福利院里的女孩。
“盲人女性离开福利院的两个条件,要么是嫁人,要么是拥有稳定工作单位。我们不能在商业前景并不明朗的时候,许给一个年轻人未来。但如果这门生意能够长久地做下去,她就可以在这份工作中收获绝对的自立和自强。”
一个咖啡店,将有可能改变一个盲人的一生。
永康路熊爪咖啡店外排队的市民。新华社
逐渐被发现的价值
上海是全国消费咖啡的重地,而永康路则被认为是上海消费咖啡的“宇宙中心”。
然而在三四年前,“宇宙中心”释放出来的商业信号是这样的:一家精品咖啡店想火,你得有个长相不错的咖啡师,她/他能够和顾客欢快地聊两句,这种亲近感和认同感,是那些客人一路走来穿过十几间咖啡馆却唯独在你家门口停下并产生购买行为的根本原因。
但听障咖啡师是没法和客人沟通的。陈莹莹曾经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咖啡店里的工作,却因为想要请假几日被劝退了。彼时,很少有咖啡馆能够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咖啡师,即便听不见、不会说话,并不会影响她/他的劳动价值。
直到熊爪火了以后,这两年,整个咖啡行业用人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转向——熊爪周边的一些店,也开始雇佣听障咖啡师了。还有很多咖啡店开出了高于常规薪资1000元以上的待遇,想要从熊爪挖几个“熟手”。“员工跟我说他们是不会走的。但我内心反而高兴,至少证明这个行业已经接纳了他们,或者说看到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天天说。
全社会对于残障人群的注意力,也因为熊爪咖啡的出现,逐步聚合在一起。熊爪的推广过程中,一些互联网公司、媒体给了大量助力。此次美团还专门利用语音识别技术给盲人咖啡师设计了新的收银系统。
华润时代广场、天安千树等大型商业体则在“种子咖啡店”的落地过程中,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上海还有许多街道的行政部门,也主动表示希望这样扶助残疾人的咖啡馆可以落地辖区。还有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熊爪咖啡拓店提供了小额低息贷款……
去年的进博会上,天天结识了一家来自意大利的咖啡机厂商。这是一家经营高端全自动咖啡机的厂家,天保所使用的这台改良过的全自动机器,正是他们免费提供的。
今天来看,残障人士进入咖啡行业,不再需要依靠一小部分人的善举,一条完整有序的、可持续的特殊供应链条已经逐步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