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语音辅助软件,天保、天佑可以听到订单信息。被采访人提供
通往社会的路
1999年出生的天佑今年刚满23岁,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其他方面的表达和感知能力并不差。
他可以自如地从位于闵行吴泾地区的家换乘地铁到达华润时代广场,也可以流利地对答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
他在对不同地址的距离把握上甚至有些特长:“因为在手机上查地图时,语音辅助软件会把位置和距离读出来,所以印象深刻。”
但在盲校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业之后,和绝大多数盲人青年一样,唯一可以继续学习和从事的所谓对口专业只有一个:保健按摩。“我不想学那个,但是没有选择。”
好在这些年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保健按摩专业毕业的盲人青年们,也可以获得进入常规企业工作的机会。
一位在残联工作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多个区已经实现应届大、中专盲人毕业生的100%就业。“许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为了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方面获得优惠,主动提供了适合于盲人或其他残障人士的岗位。盲人也是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
盲人咖啡师的出现,更进一步为盲人青年的未来择业提供了想象空间,但挡在他们人生路上的磕绊并不会就此消失。
在熊爪咖啡招聘听障咖啡师的时候,天天曾收到过很多简历。简历里有一条备注出现频率较高,那就是“希望可以不与外人直接接触”,这也是熊爪咖啡最初设计通过熊爪装置传递咖啡的主要原因,目的就是隔绝咖啡师和外界。
事实上,主动与其他人隔绝的心态,不止存在于听障群体之中,盲人群体亦然,单单要他们破除心防去接触社会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还有一些盲人终于走到外面的世界,拥有了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却依然难以顶破职业天花板。
获得了盲人医疗按摩资格证的陈友根,目前是上海一家中医院备受欢迎的明星按摩师。多年来他可以享受医师待遇,但技术职务始终上不去,原因是职称考试没有针对盲人的专用笔试试卷。
而其他行业针对盲人群体的技术职称评审,多少也存在困难。一些行业专家建议:在全社会关注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也应帮助其打通职业晋升渠道,“让他们享有公平的就业环境,才能推动他们真正走进常人社会,融入常人社会。”
上海永康路熊爪咖啡,市民带着宠物来与熊爪合影。新华社
作者:杜晨薇 选稿:单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