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苗国。受访者供图
年轻人平均初婚年龄逐渐推后的趋势正在引发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初婚年龄为28.84岁,乡村平均初婚年龄也已经达到28.38岁。
数据的背后,反映了年轻人的婚恋观正在发生变化。今年6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苗国、助理研究员黄永亮曾撰文分析青年群体婚育观念的变迁。
作者认为,由婚配困难可能诱发的低生育风险必须加以重视。婚配供需之间的鸿沟,被当下年轻人对自身的定位偏差放大,两者合力导致城市男女婚配困难,引发严重的婚姻挤压。高期望导致的婚配困难使东亚社会陷入低生育状态。
这篇论文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讨论。有网友评论称,“年轻人太累了,没有精力谈恋爱。”也有网友称,“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生,也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不敢结婚,结了婚也不敢生孩子。”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话了学者苗国。他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以来长期关注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在他看来,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呈现一种较为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在意亲密关系里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却害怕承担婚姻中“潜在”的风险。
苗国称,在个体化生存的时代,结不结婚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并不重要。但中国传统文化里依然对家庭存在理想化的追求。在相亲市场上,男女双方频繁地筛选对方,也是对于两性关系的某种“异化”。
他认为,无休止的筛选,自感不适后频繁切换筛选对象,只会激发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自毁良缘。只有当人们不再将庞大的欲望压在婚姻之上,婚姻才能轻装前行,才能真正地实现它的使命:情感与陪伴。
“婚姻挤压”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观察中,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为何值得关注?苗国:“单身社会”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一线城市或者中国的某一个地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普遍,从数据上看基本是这个情况。
从2006年至2016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从23.6岁、24.3岁推迟至26.3岁、26.9岁,20岁至34岁女性已婚比例从75%下降到67.3%。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当前我国生育问题的核心是年轻人不愿结婚、生育,而不是生几个小孩的问题。未婚、不婚、拒婚人口增加,很可能加剧当前中国的低生育风险。
澎湃新闻:初婚年龄推迟,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苗国:从低婚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来讲,我认为第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整体上无论男女,受教育水平都比上一代提升很多。特别是现在,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她们的学业成绩表现超过男性,如果还要维持传统婚配模式,女性找到如意婚配对象难度会越来越大,结婚率下降会更突出。
传统的婚姻与两性关系由男性主导,因为那时女性没有太多独立能力,女性在职业上和男性差距比较大。现在女性有了更多选择,或者说无论男女都有更多经济独立的资本,所以说关于结婚率下降,教育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现代职场让人很疲惫,在高竞争、高压力的环境下,要年轻人再拿精力去谈恋爱结婚,不少人招架不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性的问题。
以上两个因素是结构性的,且是普遍性的,对年轻一代的结婚率,至少是婚姻的推迟,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澎湃新闻:你在论文中提到“婚姻挤压”现象,能否展开说一说?苗国:“婚姻挤压”是结构性的现象,适婚青年男女人口数量相差较大、性别比失衡,导致某一性别人口找配偶困难的现象。本质上是一个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问题。
生育率持续降低、男女性别比结构失衡等因素,导致男性存在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女性倾向于匹配比自己更优质的男性,男性可以往下兼容。结果就是最上层的女性变成剩女了,最底层的男性没人看得上。
“个体化”时代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中,年轻人对婚育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苗国:从学术角度而言,有个理论视角叫“时间-年龄-代际”分析,“年龄”的概念是指人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在人的生命周期里,结婚的平均年龄、初婚的平均年龄甚至离婚的平均年龄,都是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得到的。从数据看,特别是中国的大中城市,婚姻推迟效应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