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旧书店外景。本文图片记者邹佳雯
今天,复旦旧书店回来了。
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伟德路88号的复旦旧书店,看到两列祝贺开业的大花篮摆放在门口。不少老顾客走进门来,先是与店主张强久别重逢般地握手、打招呼,再是环顾店的周身,频频点头,“恭喜恭喜啊。”
木质扶梯、二层环形阁楼、木质书柜都回来了。
从书店窗口能隐隐望见复旦大学光华楼。
走进书店,从窗口能隐隐望见复旦大学光华楼,木质扶梯、二层环形阁楼、木质书柜无不透出熟悉的味道,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所题的“有福读书”,以及上海大学于建海教授所题的“复旦旧书店乃吾读书人之天堂”仍在墙上挂着。
两幅题字也挂在墙上。
书店实用面积125平方米,二层面积50多平方米,加起来总面积有近180平方米,相比政肃路上的老店面积翻了将近一倍。在装修设计时,店主张强有意保留了老书店的一些设计,但也开辟出新的空间,如进门右手边3平方米的阅读区,以及进门左手边二层上的展示区。
展示区约有20平方米,平着、侧着各放了一排玻璃柜,里面陈列着各种珍贵老图书、报刊、藏品,如1949年9月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合订本,1947年复旦大学的同学录,限量的施蛰存藏书票,巴金签名版书籍,五彩墨,蛋白照……
书店展示区。
张强介绍,开出这个空间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希望喜欢书的朋友看着开心,另一些朋友能够对老书、老藏品有所了解。”他说,这里的老物件之后有可能售卖,开店前来提前探店的老朋友,已经提前看中了一些。“我说不行,先要让我展示给大家,之后再探讨卖不卖的问题。”
重回旧书店的客人们
“原先政肃路上的书店,木梯会有嘎吱的声音,这里没有了。”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刘同学笑着告诉记者,早上九点他就来到了店里,路上花了二十分钟,进店已是满头大汗。
此前,刘同学在外省市读书,来上海旅游时偶然光顾了复旦旧书店,对这家“书天书地”的书店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博士考到复旦,就频繁光顾了。“印象很深的是淘到了一本文史方面的大辞典,绝版的。”
一直关注着新店动向的刘同学等到了书店重新开门,一早就计划着过来,他表示,进门明显感觉比老店更亮堂,感受上,他连着说了三遍“亲切”。
市民胡先生带着还在读小学的女儿一起来到了书店。胡先生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当时就是复旦旧书店的常客,如今住得离书店更近,几乎看着书店重新开出来,“每次来书店都要带一本走,今天更加是了,一定要带本书走,留作纪念。”
记者在现场还遇见了上海作家倪祖敏,老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特意带来了几幅字画,想要送给重新开业的书店,鼓励书店长长久久地开下去。临出门前,倪祖敏又嘱咐张强,有空开车来自己家,自己再多拿些书给他,其中还不乏一些珍贵的签名本,“我七十多岁了,希望这些书能够在书店留下去,你等我一点点理出来。”
阅读区
新开辟儿童区和外文区
记者了解到,在书店装修基本成型后,书籍才开始从长兴岛的仓库搬过来的,当时正值八月高温天。如今书店已经上架了三万多册书籍,仍在陆陆续续上架,“塞满柜子的话能放四万册左右,但可能还会像老店一样,多堆些书在地上。”
而对于不少老顾客和网友呼吁的给书店分类问题,张强介绍,此次书店分出了儿童区和外文区,别的书籍暂时还没有分类的打算,“熟悉我们书店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传统的。我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读者需要一个找书的过程,不分类会逼着大家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这是逛书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