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不是不喝茶,而是不知道去哪买茶。”叄山吃茶的王女士感叹。
在茶叶专卖店,免费试泡产生的强买强卖感会让年轻人抗拒,而新式茶馆提供的体验则让消费者在多次快消中找到合适的茶叶,顺理成章地去零售区购买。大益茶往线下体验店的转型就顺应了这一趋势。
同时,茶叶可小包装售卖,更符合年轻人细碎的消费习惯。降低购买门槛时,门店也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
因此,上游资源成了关键。坐茶负责人杨陈豪介绍,品牌成立前他花了两年搭建供应链,从茶农和批发商获得了不错的茶资源和价格优惠。“有了稳定的供货来源和标准的商业模式,我们才更有竞争力。”
“卷茶未尝是件坏事。”王女士说道。新式茶馆的运营模式仍有很大留白待探索,“大家不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也可以百花齐放。”
成为茶界“星巴克”?
以早年的星巴克为启发,把新式茶馆打造成日常生活中的“第三空间”是大多创业者的初衷。“如果奶茶贩卖的是快乐,那纯茶贩卖的就是日常感,讲究日用而不知。”一篇推文写道。但实现这份日常感并不容易。
首先是价格。今年上半年,开在重庆的坐茶将位于市中心的观音桥店搬至北边消费水平更高的光环商场。这一动作也是出于大众接受度不高,比起中高端茶饮更容易选择周围20元以下的肥宅快乐水,店面营业收入无法覆盖商圈租金等成本。新式茶馆仍有大批客户来自热爱茶文化的中高消费人群,若未来下沉二三线城市,把控价格对标消费者以及合适的选址尤为重要。
其次是品牌影响力。大波新式茶馆已涌现于杭州、厦门等茶文化浓郁的城市,但仍停留在“小而美”的区域化发展阶段,“强地域,弱品牌”是行业的痛点所在。没有较高的公众识别度,打造全国连锁就是强人所难。在预包装茶饮市场的头部品牌结构已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要卖出自家茶叶也不容易。tea'stone已带头在三座城市开店,它提供的社交属性或许是新式茶馆进军一线城市的破题关键。茶饮行业也有跨界联名等营销方式让赛道持续出圈,但是否符合茶文化的静雅和慢格调有待商榷。
从业人员也在尝试更多和消费者接触的形式。外卖自然是一种,但也是瓶颈所在。“冷萃茶做外卖较多,热茶却很少。”王女士称,纯茶过了最佳热度,口感变苦香味下降,这点和咖啡就不一样。不过有的店铺也提供便携茶叶茶具作为替代品,顾客在外出时下单,只需热水就可以自己冲泡。
新式茶馆提供的便携茶具
新式茶馆对年轻人而言仍有很强的打卡属性,当这波热潮过了,能支撑一个品牌走下去的还得靠稳定的供应链、创新的产品和恰到好处的口感。
纯茶饮离成为消费者日常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对新式茶馆来说现在才是开始奔跑的时候。
“培养一种新的茶饮习惯,从包容度高的上海开始再合适不过。”开吉茶馆已经筹备起英文菜单,大吉套餐被翻译为“lucky combo”,颇有唐人街的味道。
一边,喜茶、蜜雪冰城正在疯狂布局东南亚市场,另一边,新式茶馆创业者在等一个时机,期待品牌能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就像当初星巴克席卷中国一样。
选稿:孙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