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这个夏天,重庆北碚只下过三场雨,气温却屡屡登上全国高温排行榜前三甲,且创下了45℃的气温最高极值。长江流域的降水则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多条支流出现断流,附属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均达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
南旱北涝
近几年,无论是从切身感受还是从新闻报道中我们都能发现,北方暴雨天气渐多,例如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灾害、2016年7月19日河北邢台暴雨灾害、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暴雨灾害、2022年8月17日青海大通暴雨灾害;
南方则屡屡出现大旱,比如2006年、2011年、2013年、2019年、2022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旱灾,不少断面出现百年一遇的低水位,鄱阳湖、洞庭湖等地区都出现历年罕见的干旱。
今年也是如此。
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在现行预警系统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温红色预警。
这是一轮历史性的高温热浪天气,许多城市白天气温40+℃成为常态,甚至一度出现42℃都排不进全国高温榜单前十名的罕见极端情形。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高温不等于干旱,但高温常常加剧干旱。
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到8月20日,多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8月23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干旱四级应急响应。8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常会,要求压实责任,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
事实上,整个长江流域都在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出现罕见的“主汛期反枯”。
8月以来,长江流域东部地区的降水,与当地长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减少了80%;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了20天,附属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水位持续下降,均达到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
2006年川渝地区也发生过大旱,持续时间更长(5月中旬到9月上旬)。当时,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超过70天。但今年大旱纵贯整个长江流域,所以这场干旱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前几次典型干旱要严重得多。
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未来较短一段时间内旱情仍将持续,长江中下游出现“夏秋连旱”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今年北方的降水量却高于常年。
原因何在?
在《烧烤地球》一文中,我们简单介绍了今年全球和中国异常高温的原因。
从气候尺度的大背景来说,地球所处的地质时期、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大气环流异常、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都对近年来越来越多发的持续高温天气有影响。
从天气形成尺度来讲,大气环流因子,包括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的移动,还有各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大气环境因子,例如局部地区的地形、土质和土壤含水量等,都对天气形成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就中国来说,夏季的高温天气通常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和低纬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6月份,强大的西风带高压脊(暖)从中亚地区进入中国,使得华北地区遭遇了来自中亚地区十分干热的下沉空气影响,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到了7、8月份,由于副高异常强盛,副高北侧西风带上的低压槽(冷)没有击退南方的副高,反而是西太平洋的副高、伊朗高压、南亚高压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几乎打通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稳定的副高控制下,大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晴空少云,日照非常好,地面升温迅速,热空气留在近地面,这是今年出现持续高温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不断持续的拉尼娜现象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建立和中国的雨季进程,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时间偏早,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入梅也偏早,因此导致副高位置更容易偏北,这意味着副高将更大范围地覆盖、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另外,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不足,也加剧了南方干旱的程度。截至8月2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8个编号台风生成(历史平均12个),登陆我国的仅有2个(历史平均3~4个),且强度较小。与往年带来疾风骤雨并常常造成巨大损失的强台风相比,堪称“杂鱼”台风,结构松散,生命史短暂。
综合来说,多种因素叠加给我国南方带来强大的高温干旱天气。